在今年确定实行中小学生课后延时服务政策前,我国的一些省市已提前实施了这项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课后服务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家长接送学生困难的问题,特别是现在不允许学生进行校外有偿补课,而中小学生放学时间较早,导致学生的归属成为问题。
从9月1日开始,教育部已经要求各省市开始实行课后服务,由老师负责学生的学习和课后拓展,建议学生尽可能在学校完成作业。
然而,尽管这是为了家长们的利益而实施的教育政策,但目前一些家长对课后服务并不满意,认为它就像是鸡肋,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在一些已经实施课后服务的省市,家长们反映了一些问题。有的家长表示,课后服务根本没有解决问题,孩子在学校没完成作业,在家里还需要重新写,家长需要做饭、吃饭、辅导孩子,实际上家长就成了半个老师。
这种情况不是个例,许多家长都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在课后服务期间并没有完成作业,反而回家还要再写,而家长则需要在一旁监督并帮忙批改作业。还有的家长发现,学校内完成的作业质量较差,存在糊弄嫌疑,老师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管理和服务作用。
另外,一些家长发现,在课后服务期间虽然提供了课外兴趣班,如绘画、足球和手工等,但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各自为政,老师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的需求。最令人头疼的是,中小学生课后延时服务通常在晚上5点到6点结束,这个时段正是晚高峰时期,导致学校周围交通堵塞,还有家长因此被贴罚单,反而造成更多麻烦。
尽管课后延时服务受到家长的普遍支持,但其合理实施仍然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2.9%的家长支持这项政策,并希望学生在校能够得到文化课的答疑和辅导。然而,其中72.7%的家长担心课后服务是否能够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62%的家长担心学生能否高效利用时间(57.3%的家长表示担忧)。这说明家长们对课后服务的期望很高,他们希望通过这项政策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在取消学科类辅导后,老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变得至关重要。
在实施课后服务时,首先应该充分考虑到老师们的切身权益。为了缓解教学压力,可以适当给予老师一定的补贴,调整学校的师资力量,甚至考虑聘用兼职老师来协助。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上课教书,还包括课后辅导、批改作业、制定教学计划、准备教案等。给予适当的补贴,能够激发老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课后服务的具体实施应该因地制宜,不宜“一刀切”。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服务时间,避免强行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举办课后活动时,也应该根据学校的需求来灵活安排,确保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器材等资源不同,应该因地制宜,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在任何情况下,学生的需求应该始终放在第一位,不应为了实施政策而牺牲学生的利益。
综上所述,课后延时服务是一项便民利民的政策,可以使学生和家长受益。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尊重老师的付出,为他们提供合理的补贴,同时也要灵活运用各种资源,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尽管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但相信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得到合理解决。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理解老师的辛勤付出,避免过分要求,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课后服务将会更好地为学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