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博士答辩现场走红, 一场答辩下来学生变得比导师还老, 惨烈极了

博士答辩的时间和频率各学校有异,有的在每年的六月和十二月进行,而其他学府则提供每年四次的机会。

攻读博士学位是一项艰难的任务,有些学子选择不保研而选择独立考取,主要因为保研通常涉及硕博连读。博士的毕业周期长且门槛相当高。

某学府的博士毕业答辩场面异常激烈,参与答辩的学生一开始神采飞扬,但在答辩进行中,他们明显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有些学生看上去比导师还要显老,现场经历了什么,令人不禁好奇。

博士答辩现场热潮腾腾,一轮答辩后,学生们变得苍老至极,场面颓废极了。与本科生的论文答辩不同,尽管看起来紧张异常,但老师们通常对学生宽容,让其顺利毕业。博士阶段则不同,答辩前需要学生整理并提交毕业所需材料供学校审查。

学校审查认为研究成果达到要求标准,方能给予学生答辩的资格。然而,这场答辩才是真正的考验,宛如一场诸神之战。

在一所大学的2023年春季学期,博士穴位论文预答辩会上,我们目睹了一场令人惊叹的场景。学生在面对所谓的“诸神”时,明显表现出肉眼可见的紧张情绪。

墙上陈列着密密麻麻的资料,学生的眼神充满了担忧,这场景似乎难以让人相信他们正在面对博士毕业的考验,有人甚至怀疑是否真的是家长前来旁听。

观众席上坐满了学术界的大咖,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应接不暇。坐在讲台前的老师们,像是在进行一场激烈的口舌之争。尽管满头白发的老师从精神状态上看比学生更为饱满,但学生却显得非常紧张。

整个过程中,院长也不断提出问题,给人一种压迫感。学生在台下感到手足无措,似乎快要揭开内心深处的痛苦面具。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老师们,他们和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师们处理问题游刃有余,而学生们亦步亦趋,导师则显得从容自如。导师们似乎是见过大场面的,他们必须捍卫学生的研究成果。

这一番操作让其他同学们感到不寒而栗,难道博士生的答辩真的如此可怕吗?有些老师甚至似乎快要爆发出口的怒火,场面酷似一场激烈的吵架。

实际上,不必过于担忧,这只是预答辩,而且是硕博生的预答辩,与正式答辩是截然不同的。这位学生之所以如此紧张,主要是因为预答辩的性质,但在正式答辩时,情况会好很多。

硕博生的预答辩可以看作是正式答辩的排练,学生形容为“去挨骂”也是有道理的。 预答辩阶段的紧张感源于此时不论是其他导师还是院长,都以找出错误为目的而来。

这并非导师们刻薄,而是因为预答辩是家庭内部,不存在客套。在这个阶段,学生首先在自己的院系进行一次排练,导师们会挑剔地指出问题,因此学生才会表现出苦瓜脸。

经过艰苦的研究,被导师们批评一番,自然令人感到不悦。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预答辩,才能为后续的正式答辩做好充分准备。

预答辩并不会对学生的毕业产生负面影响,它更像是一次演练,旨在为正式答辩做好心理准备。正式答辩时,不再有那么多“家人”,届时将面对真实而直接的审查。

学生若在正式答辩中未能通过,将难以顺利毕业。因此,尽管经历了不断挨骂的预答辩,大家仍然感激并虚心接受,因为这是纠正自身问题的良机。

虽然可以察觉到学生变得更为沧桑,但导师在舌战群儒中的表现对学生而言是一次生动的演示。在正式答辩时,学生可以仿效导师现在的样子,展现自己的表现。

博士导师对待学生犹如亲生子女,却也是一种“一生”难得的珍贵经历。在硕士阶段,将导师视为老板是可以理解的,毫无问题。但在博士阶段,特别是如果选择和导师硕博连读,导师就如同家长一般。

很多导师会像对待自己亲生孩子一样,全身心关心学生的问题。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很多时候也依赖于导师的支持。

即便如此,找到像导师这样的人仍然是一件不易的事。在当前学历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很多学生也不太愿意将自己卷入到博士的深水区。提到攻读博士,许多人都会感到心里一紧,需要认真考虑是否值得。

划算的并非仅仅在于攻读博士学位,而是在于在完成博士学业后所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从时间的角度看,攻读博士需要至少3年,甚至延期的学生也不在少数,有的甚至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

在精力方面,这一点从答辩情况就能够体现。博士生必须在相关领域找到其他人未曾发现的突破点,这对于当前科学领域的广泛覆盖来说并不容易。

博士毕业时,年龄大约在30岁左右,而与本科同时毕业的同学可能在几年的奋斗后已经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走向中年。相比之下,博士生可能仍像个孩子般对外界了解不足。

一些学生因社会生活的种种压力而望而却步,不敢迈入博士领域。然而,博士生才是科研领域的基石,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综合考虑,总体而言,攻读博士仍然是利大于弊的。期望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愿意融入科研领域。

今日话题:你们的毕业答辩是什么样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