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尊国
“双碳”战略决策既体现了我国在推动全球气候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大国担当,也标示了我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决心,势必将引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教育部先后制定《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从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等方面对高校给予指导。高校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任务,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要深刻领会“双碳”战略的重大意义,发挥“高校所能”,助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一是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为服务“双碳”战略开展科技攻关。“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相关基础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人才是创新的基础,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首先要汇聚一批“双碳”方向的高层次人才,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要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条件,打造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的科研平台,聚焦碳中和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问题和“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推动碳中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组建“生态文明建设”智库,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意义、实施路径和主要路线、碳市场机制设计与绩效评价等领域开展战略研究,发挥高校智库为“双碳”决策建言献策的功能。
二是发挥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增强有效供给“双碳”产业人才能力。随着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各省市也相继制定落实方案与细则,各级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产业的调整转型与升级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参与和落实,这也为高校新设“双碳”相关学科专业带来了机遇。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调研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双碳”领域预计所需人才55万至100万人。在此背景下,各高校要结合自身优势学科特色,将“双碳”理念贯穿学科专业优化建设全过程,加快储能和氢能等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新设面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需求的学科专业,扩大风电、光伏、水电和核电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形成与“双碳”战略需求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布局,增强有效供给“双碳”产业所需人才的能力。
三是发挥生态文明先锋队作用,营造绿色低碳校园环境。高校作为碳排放密集型的单位,自身应争当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先锋队。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优化校园生态环境,增种绿色植被林木,打造“绿美校园”。在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方面,要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学校育人全要素,通过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学术沙龙、讲座报告等途径,提升大学生对“双碳”知识的理解,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切实让绿色低碳理念入脑入心、见行见效,促进广大师生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师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工厂等基层一线,开展“双碳”科普宣传,为全社会广大群众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作出表率、奠定基础。
(作者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团委书记)
本期统筹:刘佳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