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达学习全国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1月22日,重庆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在石柱召开,进一步增强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重庆市渝中区以《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筑牢立德树人之本》为题,在会上作交流分享,为新时代开创重庆市中小学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凝聚智慧、贡献力量。
近年来,渝中区深入贯彻“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聚焦机制保障、师资队伍、课程资源三方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强化思政教育模式,提升铸魂育人实效,将德育工作的情感温度、育人热度和实践强度实现新突破。
构建“大格局”完善思政育人体系
如何充分发挥思政育人主渠道作用?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讲授、社会实践等各环节,在高质量育人平台上主动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渝中区从统筹规划、推进模式、工作合力三个层面发力,结出累累硕果。
加强统筹规划。渝中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大思政课”建设列入工作要点,印发《渝中区“大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专题研究1次。渝中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学校讲思政课,推动形成区委区政府统筹规划、区教委主体推进、相关部门各司其职、中小学校具体落实、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创新推进模式。渝中区构建了“三融三促”工作法,将“大思政课”建设融入中小学党建“五双工程”打造、德育工作“一校一品”建设和办学质量综合评价,促进力量统合、资源整合、功能聚合,培育创建14个市级德育品牌,获评教育部典型案例、市级案例各5篇。
凝聚工作合力。渝中区教委成功申报国家级、市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单位,打造了具有渝中辨识度的“行走的思政课”育人品牌,区内5万名中小学生全覆盖参与,经验做法获中宣部、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推广。
培育“大师资”建强思政育人队伍
在师资力量提升方面,渝中区将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选优配强思政教师。从“五老”、家长、优秀党员、奥运冠军中聘请思政教育辅导员,打造“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家校社共同参与”的思政教师队伍。
在教育培训工作方面,渝中区构建了“国家、市、区、集团、学校”五级培训体系,完善思政课教师全员轮训、骨干教师研训机制,每年开展全覆盖轮训2次。每年投入300余万元,建成市级、区级思政“名师工作室”22个。
在研究平台建设方面,渝中区成立“1个区级思政课研究中心+N个学校思政课中心组”的区校联动思政课研究共同体,组织开展“思政教师集智备课”“思政名师大讲堂”“思政德育大教研”,通过专家辅导、理论研讨、课题指导、跟岗研修等形式,促进思政课堂提质增效。
搭建“大平台”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为深刻理解和把握育人实效,渝中区聚焦“学科+学段”“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从课程建设、实践活动、精品资源三个维度,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践行平台。
课程建设维度上,渝中区围绕“幼小阶段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提升政治素养”的课程目标,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融合和学段间的纵向衔接,打造“人生远足”“学科+生活”“公民素养行动”等螺旋上升、一体推进的思政课程体系,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实践活动维度上,渝中区精选了29中青少年党史教育馆、红岩革命纪念馆等校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历史文物50余处,挖掘串联“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周公馆、桂园—《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等10条精华路线,绘制全域思政研学地图,采取点单、预约、定制等模式,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活动,让思政资源由校内走向校外。
精品资源维度上,渝中区组织开展思政教学大比拼活动,利用“渝中数字教育云平台”,遴选收录思政教学案例、优质课、精品课资源,实现线上线下多联互动。推出“同上一堂思政课”“家园共育大讲堂”等线上课程,年均浏览量超15万人次。
会上,杨勇表示,下一步,渝中区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持续打造培根铸魂的“大课程”,抓好资源要素的“大配置”,造就潜心育人的“大先生”,以“大思政课”建设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林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