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被严重低估的秀才: 考取难度远超想象, 高含金量, 考上祖坟冒青烟

在一般人心目中,秀才往往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称谓,甚至常被戏谑和取笑,如“酸秀才”、“穷秀才”等。但古代的秀才之路远比现代人所想象的更为艰难,而且这一身份的地位和价值也常常被低估。

秀才原意解释为“优秀的人才”。在隋唐时期以前,地方政府会选拔出色的人才供官职任命,这一选拔过程称为“举秀才”,成为被选拔的对象远非易事。

到了宋代,秀才成为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的集合称谓。

而在明代,秀才成为了府学、州学、县学的学员专称,同时也被称之为“生员”。

如今我们所提到的秀才,通常指的是明清时期的状元。那么在明代,想要成为一名秀才到底有多难呢?这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凭借个人的努力远远不够,还需要得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因素,否则即使再能干的人也难有所作为。

想要考取秀才之名,需通过三道关口,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每一关都难如登天。99.99%的人即便心怀这份渴望,也无法达到参加报名的资格,更别说通过第一关了。

县试即童生试,考生需在其户籍所在县参加。而想参加县试的人必然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然而,即使是有幸成为读书人,也不代表就能获得参加县试的资格。因为,参加县试需有本县廪生作保。府试则在所属州府举行,与县试相似之处在于需要有两个廪生作保。通过了县试之后,就是府试的考验。

可以说只要是门里人,有廪生作保,顺利参加县试、府试,获得童生的荣衔并不是太难。这是因为县试和府试都由本地知县、知府主持,录取与否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决断。院试则包括正式考试和复试两个部分,试卷采用严格的弥封程序。最终录取通过者将成为生员,即秀才身份。

秀才并无固定的录取名额,因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文化水平等各异。在大明王朝276年间,总共录取秀才约40万人,平均每年大约1300人。大明朝有两京(南北直隶)十三省(承宣布政使司),15个省级行政地区,平均每地区的名额不足100人。

成为一名秀才后,便正式进入士人阶层,“士农工商”,被誉为上层阶级。优异成绩者可成为廪生,每月领取6斗(70斤)米,每年还有4两银子的食饩津贴。

即使未成为廪生,只是普通的秀才也享有多种福利,如免除差役、不必跪见官员、自由行走天下等。从古代来看,成为秀才已算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了。

切不可轻视秀才。在明代,秀才已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了。如果穿越到大明朝,务必要竭尽全力考取一个秀才功名,基本上跟今天的公务员考试类似吧,这才能真正成为有地位的人。否则,注定只能是平庸之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