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的民乐演奏、朝气蓬勃的合唱、欢快优美的舞蹈……11月25日上午,在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和平未来实验小学举办的成果汇报会上,学生们依次上台,用精彩的表演展示在学校学习的成果。
该校于2020年加挂“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实验小学”校牌,此后成为海淀区院校合作办学的首个“未来教育”实验校。至今,三年已过。
院校合作办学的成果如何?对“未来教育”又有哪些思考?当天,海淀区教科院和平未来实验小学以“院校”合作办学为背景,聚焦学校三年变化及特色办学实践,在特色三维课程构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和乐”育人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成果分享。
搭建三维课程体系,42门特色课程供学生选择
“和平小学是温泉地区一所本土老校,创建于1955年……”该校书记、校长丁刚介绍了学校悠久的历史,并细数了三年来学校在海淀区教科院帮助下所取得的成果。
丁刚提到,开展院校合作办学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准方向、确定路径,全力打造面向未来的学校”,学校在海淀区教科院的支持下,在课程方面打造了主题突出、特色鲜明、面向未来的学校课程体系——“和乐”课程体系,即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
数据显示,学校特色课程数量由原来的20余门,增加到42门,比如民乐、非遗制作、创意美术等艺术类课程,陶艺、木工及葫芦工艺等实践活动类课程。作为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不可少,学校还开设了机器人、编程、激光雕刻等科技类课程。
记者注意到,学校研发了《有趣的葫芦》校本课程,从种葫芦到写葫芦日记,再到绘制葫芦、进行葫芦丝演奏,一门课程与科学、美术、音乐、语文等各个学科相融合,对学科课程进行了延伸、拓展和补充,不仅充实了国家规定课程的内容,还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丁刚表示,学校成立了课程资源开发领导小组,确立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路,协调解决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提供课程资源开发必要的支持,“为了课程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我们请了多位专家对课程的理论支撑、理念、思路、活动设计、实施方案等进行指导,对参与教师进行培训。专家指导培训后,我们编写了《有趣的葫芦》课程指导手册。”
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也介绍了在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方面的努力。“教科院的研究人员来到学校,与学校老师一起研发课程、研究教学。我们先后研发了日语课程、编程课程等,也对学校原有的葫芦课程进行了优化升级。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落实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加强教学与生活、教学与社会的关联,希望培养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学生。”
关注教师成长,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
“明显感觉到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区教科院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课题研究、课题立项都多了很多。”该校六年级1班班主任、语文老师刘桂红告诉记者,在科研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自己也成长了许多,“现在我还在做一个跟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关的课题。”
作为一所“未来教育”实验校,和平未来实验小学在促进教师成长方面也有诸多探索。
丁刚介绍,学校始终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多渠道聘请专家教师,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每学期都有教科院的专家走进学校进行听评课,还有专家走进课堂亲自上示范课。我们也多次邀请外省市教研团队到学校进行交流指导。每次交流既是课程文化的交流,也是教学理念的碰撞,更是多地教育资源的共享。”
同时,对于青年教师,学校还搭建了适合的成长平台,开展师徒结对、基本功培训、跟岗学习、评优课展示等活动,优化青年教师成长路径。
吴颖惠表示,在促进教师成长方面要充分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我们聚焦未来教师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的品格,包括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学习环境创设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探索构建未来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标准和能力框架,并在这个基础上研发评价标准体系和培训课程。”
与此同时,海淀区教科院还帮助学校构建了教师发展共同体。“我们以一个又一个的课题研究小组为核心,实践和探索沉浸式的教科研模式,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走进学校,与老师们一起结成研究共同体。”吴颖惠表示,围绕新课程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院校合作进行教学设计、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并开展示范课、优质课的展评,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等,以此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数据赋能、五育融合等,专家为未来学校“画像”
六年级学生王潇诺的妈妈看到了学校为学生们提供的各种成果展示机会,“对孩子的综合能力提高很有帮助”;四年级学生曹熙然的姥姥看到了孩子在学校学到的各种特长,从葫芦丝到琵琶,“孩子回家就跟我们分享”;四年级学生尹坤特别喜欢数学课,“数学特别有意思”……采访中,学生和家长都向记者表达着对学校的认可。
作为院校合作办学的实验校,和平未来实验小学的未来还将如何发展?当天,吴颖惠分享了她的设想。
“我想建设一所数据赋能的未来学校,希望大数据在教学中得到巨大的应用。”吴颖惠表示,期待未来能把教育信息化应用到学校里,现在学校已经用了VR技术让教学变得更生动活泼起来,让教育更有沉浸的、交互的内涵,未来要构想出更有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模式。
与此同时,未来学校将是五育融合的学校。吴颖惠表示,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五育目标常常遭到过度分解,五育过程被零散分割,出现五育之间相互不联系的“孤岛”状态,“但学校从来不应该有割裂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而应该推进五育的跨领域性、融合性和关联性。”
未来学校还应该是学生快乐成长的学校。吴颖惠透露,要以未来教育为引领,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和科技教育,打通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资源壁垒,围绕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成长需求,逐步建立起面向未来的精选、精简、精品的优质课程育人体系,全方位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倡导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成长和发展。
此外,吴颖惠还表示,未来学校也是能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家长满意的学校。
新京报记者杨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