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考试,我们应该抱着“必须经历”而不是“必须优秀”的态度来对待。优秀固然可喜,有进步也值得庆贺,能从考试中获得经验、查漏补缺那才是直奔考试的目的而去!
周四周五是期中阶段检测。期中检测无非就是对前期所学知识的一个诊断,分数高说明掌握得好一些,分数低说明掌握得不到位。但是,如果我们把眼睛只盯在分数上,那就背离了考试的目的。
考试就如同定时查体。出来查体报告时,大夫从来不会责怪你为什么某项指标不正常,而是会根据指标情况和你的日常生活习惯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同理,考试结果出来后,无论家长和教师,我们是不是应该把目光从数据上转移到那些“×”上面,分析“×”背后的成因,制定出合理而有个性的补救措施,希望下次“查体”时,“×”能够变成“√”。
所以,面对试卷,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关注点,换一种方式和孩子来交流分析。
不要问孩子为什么错了。这是最幼稚也是最无效的问题。如果孩子知道为什么,他就不会错了。所以,这样的问题我们往往收获的答案是:粗心、不认真、看错了题……其实,粗心也好,不认真、看错了也罢,背后就是“不会做、没听懂、下功夫少了”。我也经常听到有些家长说,孩子越是在简单的问题上越容易失分。由此得出结论:那一定是粗心了。但是,从教育规律来说,简单问题的失误,其背后往往隐含着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的问题。
不要问孩子别人考了多少。“查体”报告出来,从来不会有人纠结:他为什么指标正常,我为什么指标偏高?因为大家知道,不同的个体,不同的习惯就会出现不同的数据。学习也是一样的,人家孩子分数高的背后是个人的基础、习惯、性格甚至基因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所以,当分数出来,我们要多和孩子进行纵向比较,也就是用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来作比较,肯定进步,分析原因,制定目标,确定努力的方向,而不是攀比、打击、指责甚至惩罚。对于“惩罚”,我一直认为,品德出了问题可以惩戒,但学习出了问题真的需要帮扶!
不要质问孩子考成这样是否对得起父母。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父母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去成长孩子,孩子用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去成就“爸爸妈妈”这个称呼。做父母的不要给孩子贩卖焦虑:如果成绩差会怎样,如果考不上理想的大学会怎样,如果找不到好工作会怎样,如果……这些焦虑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不会有很大作用,相反在不断的焦虑制造里,孩子的情绪很有可能会陷入其中导致心理问题,甚至会对生活失去希望和信心。
所以,期中考后,请您不妨这样做。
给孩子精心做了一顿好吃的,庆祝他人生路上又经历了一次大考。考试不仅考了学识,还考了能力,考了心智,考了成长。好吃的不仅要安排在考试中,更要在考试后,这会让孩子感觉您重视的是他这个人,而不是考试这件事。
和孩子在周末彻底放松一下,看场电影或者和孩子疯玩一场。每一次考试,孩子总是会或多或少地有些压力,给孩子减减压,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相比于分数,我更重视孩子是否快乐。
和孩子谈谈这次考试的收获,收获不仅有得还会有失。“考试”总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那就和孩子谈谈,在轻松的氛围里用轻松的语气,谈谈从这次考试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历练,这些获得有时远比分数更重要。这样的谈话会让孩子明白考试的真谛在哪里,会明白“考试”是人生必需的经历,但却不是唯一。
如果,我们的家长和老师能够平心静气地对待每一次考试,我想,我们的孩子就会用健康的态度去迎接每一次考试:直面考试、不惧考试、享受考试。如此,我们或许在收获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的同时,也会收获我们心里隐秘的愿望:好分数!
(作者:徐军民,安丘市青云双语学校校长,齐鲁名校长,潍坊市特级校长,潍坊市首批十佳校长,中学正高级教师,出版专著《三性教育》《尊重教育》《校长的365天》《徐言漫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