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就业

中国教师为什么这么累?这是我看到最理性的分析

教师第一累:没有学管理学,却要管理几十个人

管理学是近一百年来西方对世界的一个巨大贡献,它是随工业化、集团化、流程化而来的一种新型的人对人的关系。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者的作用最大,薪金最高,权力仅次于董事会。职业经理人的地位也非常高。读完中欧的MBA需要近50万元,读完哈佛的MBA需要70-90万元。试问:哪一位教师在师范学校学过管理学?哪一位班主任在管理几十位学生的时候得到过系统的、科学的、准确的管理学指导?

事实上,班主任的工作难度之大,是一般管理工作不能比的,因为学生不具备完全行为责任,他们不需要承担经济的、民事的、刑事的各种责任,也就是说,他们几乎是不被惩罚的。管理学的基本要求是:奖惩分明。所以,班主任的管理信度只能靠个人的魅力和无穷的耐心。班主任的津贴是多少呢?好一些的地区:平均50/天。大多数还拿不到。

给大家一个参考:香港的教师,明确被告知:不用做思想工作。学生没违纪,不用管,违纪,告诉校长就行。全欧洲和美国,就没有班主任一说,教师上课的原则是:是不是按部就班的按照课本教,是不是按照常情处理问题。因为他们认为:教育学生的思想,是全社会的事情。不是那个学校的事情,更不是哪个教师的责任。一方面是工作的定位不科学,一方面是工作的内容无边无际,一方面是待遇出奇的低,一方面是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技术培训。

教师第二累:行业保障单薄

人的生命是有周期的,旺盛期不过30年。从25-55岁,是工作的黄金时期。这其中,25-35岁是经验积累,35-45岁是成熟期,45-55岁是收获期。如果一个行业是所谓的吃青春饭的,那它的早期收入就比较高,比如模特,几万元一个月,很正常,因为20岁的模特已经"老"了。

如果一个行业是经验主导的,那么它的后期综合收入就应该比前期高几倍,比如医生。主治医生主要凭正确的判断而不是忙里忙外来工作。还有一种是暂时性的行业,那么它的福利,特别是退休金,医疗保险,住房就会在一开始就占行业成本的大部分。如此,人心才安。

可是教师就不太一样。30年教龄的教师,如果担任一线工作,强度和刚刚工作的青年人是一样的。工资没有巨大的区别。也就是说:30年的工作,基本是平行发展的。收入的平行抵不过体力的下降,再加上谈婚论嫁,养小送老,买房看病,一个正常的年轻人,踏入教师的行业,30年下来,顺顺利利也只能刚刚自保,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容易跌入生活的窘境中。

教师第三累:工作能力没有完整的系统培养

设想有两位水平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一个进外企,一个进中学。看看他们的最初五年。进外企的那位,在进去时,就过3-8关。初试,面试,复试,笔试,再面试,总部再试。过关了,进去了,就是无休无止的培训(在外企,培训是员工的福利之一,因为它们的培训内容确实是可以提高人的素质)。

他在五年里,会被训练成一位适应社会、眼光开阔、待人接物的技巧和为人处世的方法都非常成熟的白领。面对未来,他接受不确定,他不怕换工作,他可以开始设计人生,可以找老板重新谈薪水,可以再次走进人才市场,甚至如果已经有了管理经历和经验,更可以上猎头公司的名单。

进入中学的那位毕业生,年轻,有朝气,担任班主任,从早到晚,假期补课,周末加班,不停地教,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被学生当作大哥哥,当作知心人,对他仰慕而佩服。

他无休无止地重述中学的知识,没有时间培训,甚至没有时间充电,因为工作的内容琐碎而具体,工作对象年龄小而幼稚,工作环境相对封闭而简单,他没有觉得自己需要立刻大量的学习在大学没有学过的社会性内容。

他找学生谈话,没有人告诉他:你要考虑处理这个问题的成本和效果的比,你要考虑这件事情和你的目的相关性有多大,你要考虑这件事情在你的整个工作中的重要性和紧急性的排名,等等。

因为不知道,或者知道却没有答案,于是处理一个问题时,成本过高:非常生气(对身体有害),骂学生(一般在处理了第100个相同的问题后),用好几个小时批评学生的一个习惯(习惯不是批评就能改的),给家长打电话投诉花去半小时,心情不好吃不下饭,脾气不知不觉变坏,身体不知不觉变差。

说到底,他在五年里,因为他太早就教人而不是被人教,太早获得认可而不是像别人一样有个爬坡的过程,很容易自满和产生高高在上的感觉,放弃系统的进修、培训。毕业时的优势已经不存在,倾注了心血的班级毕业走人,因为当班主任出色而必须再当下去,说不定被领导重视安排在毕业班当"骨干教师",一个更加辛苦的五年在等待着。

教师第四累:在象牙塔中逐渐被社会边缘化

人情、面子、关系,这是在中国生存的三个法宝,也是外国人最难理解的中国特色。这就像民主、契约、理性对中国人也很难理解一样。这是一个重要的矛盾:中国人在大学接受的主要是西方的知识体系,也就顺便接受了支撑这个体系的文化底蕴:科学是理性的结果,法律是契约的结果,三公(公开,公平,公正)是民主的结果。尊重科学,遵守法律,追求三公,是在大学里理所当然的思想。于是,人情,面子,关系就成了"中国特色"的东西而不登大雅之堂。

初到社会,一位大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领悟这个中国特色,接受这个中国特色,学习这个中国特色,然后才被称为"成熟"。领悟,接受,学习,不是容易的。除非是小部分对社会有比较深入接触和洞察力的年轻人,一般情况下,都是要有那么几次"头撞南墙","面对黄河"的经历才会承认,才会"洗心革面"地"重新做人"。

一位从课堂(大学)到讲台的年轻人,如果上课没有问题,他几乎可以在校园里几年不和"围墙"外发生关系,也就没有什么"头撞南墙""面对黄河"的机会。因为在校内也会有磕磕碰碰,但作为大部分的教师中的一员,他很容易得到平衡:教师们的基本氛围就是互相安慰,让人觉得:我是没错的,错在他人;我是有水平的,就是被误解了。于是,失去了"领悟,接受,学习'中国特色'"的机会。

可是,要在社会上办成一件事情,如果没有人情,面子,关系,可以说是寸步难行。而一个人,在过了相对轻松的22-28岁的几年后,现实就会扑面而来,一浪接一浪。这时,考验一个人的"办事能力"的时候到了。

老师最大的人情,是学生。学生在校时,对老师的尊重是真实的。但是,他们上了更高一级的学校,他们会发现过去的老师有的讲错了,有的讲浅了,有的没有讲。"怪不得就是只能教小学,水平就那样。"也有的学生,记得老师的好,但出到社会,自身难保,等有个一官半职,老师也临近退休。更何况,绝大部分的老师,是羞于向人开口的。

老师的面子,跟学校的档次,个人在社会的影响力,在学校的职务关系最大。但就是国家重点学校的校长,最高的档次了,也没有多大的面子。因为学校是教育局领导的,中学的校长也就相当于科级干部。重点的相当于副处级。

校长如此,普通教师就更不用说了。教师的关系,基本谈不上。因为教师的工作是封闭在校园里进行的,不用和"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除非是和家长交流。但是,家长一般是因为孩子在学校才对老师"礼让三先",孩子一离校,甚至一离班,关系就断。一来因为教师本身就没有建立关系的那个想法,二来家长(在孩子离开了学校后)仍和老师建立关系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好处。

教师第五累:学生自制力低,精力旺盛

在特异功能盛行时曾经有个说法,那些"大师"们最怕的就是中学生,因为中学生最无所顾忌,既不像小学生那么约束,又不像大学生那么"懂礼"和"收敛"。他们在行为上是什么都敢试的。

中学的老师,面对每个班40-80个精力正旺,自制力很低,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准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探索的学生,随时都会遇到一些极端的事情,从成人的角度看不可理喻的事情。每个教过中学的老师都有这方面的例子:当众撒谎,抵赖,有意的伤害,过激的手段,幼稚而自认为成熟,需要老师无条件的爱却随时会说出伤害老师的话和做出伤害老师的行为,并且,认为老师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而任意挥霍。

这是从成人的角度看。任何从这个角度看事情的教师,都会有筋疲力尽的感觉。必须换一种角度:看出他们长大的身影里还非常幼稚的心,他们的想法经由他们无法负责的语言说出,他们的行为是只讲眼前而忽视未来的,他们在大量接受新的事物的同时,却牢牢地保留家庭小环境给他们的真实深刻的影响。

教师第六累:领导管理上的外行

目前的学校的管理者,绝大部分是教师出身,如果说在专业方面一般都有拿得出手的活,但在"管理"上,很多是外行。顶多是在走马上任前接受为期1-3个月的"教育管理"培训,然后就是一年的考察期,和说不定的副职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之中聪明者,很快就完成了角色的转化:从教师变成领导。从关心学生到关心教育局,从研究教材到研究文件,从天天上课到天天开会。工作的变化会引起内心的变化。教学经历和教育局的要求就成了他管理的思想核心。在他的工作中,学生和教师相关事务就变得靠后了,尤其是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

从管理学的角度,教师应该是一个学校的利益的创造者,学生是一个学校的品牌的体现者。但事实上,学校领导不得不把上级部门放在首位。如果不关心"自己人",他的事情就没有人去"做",如果他不顾及社会关心户,他就不能利益最大化,他不顾及学校的中层,他就失去了"群众基础"。学生和教师,不是不考虑,而是很难顾得过来。

况且,学校的领导,往往谈不上领导的艺术。因为他在最能学习的年龄,是学习怎么做一个教师。所以走上领导岗位了,面对学生的成绩,上级的各种检查,学校的各项纪律,每年的各种考核,升职,晋级,奖金,老中轻的隔阂,小团体的冲突,全都成了管理天平上的砝码,难以平衡。

教师第七累:内耗成本大得出奇

有句流传颇广的话:知识分子最麻烦。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一是研究所,一是大学。如果把知识分子分为高级知识分子(简称"高知",中国特色的又一个词)和普通知识分子,那么大学是高知的天下,中学就是普通知识分子的天下。

知识分子在中国的定位,因为历史的原因而非常特殊。一,数量相对少。二,地位中等。无权而有地位,这导致知识分子的自尊心特别强,特别敏感。就象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一样,如果一个皇帝"礼遇"贤士,就会得到知识分子的"感激涕零"。

知识分子中不得志者,很多会选择开私塾,成为"先生"。"先生"和"老师"在古代是不大相同的。韩愈的名言大家都知道了,师有三件事:传道,授业,解惑。先生,只需完成第二件事,另两件是"师"事。后来,混为一谈后,知识分子中又分化出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古人云:师道尊严。知识分子本来就自尊感强,再来个师道尊严,教师就不仅具备了知识分子的细腻,又再加之双重的自尊,在出世入世间,教师的心理演绎得格外的复杂。

也因此,一些文化不良的学校成了人事最复杂的地方。比如学校内的三大对立集团:教师阶层vs领导阶层,毕业班教师vs非毕业班教师,老教师vs年轻教师。

学校内的次三大对立集团:文科教师vs理科教师,高中教师vs初中教师vs小学教师,班主任vs普通任课教师。学校内的末三大对立集团:教师vs后勤,主科教师vs"副科"教师,想出人头地的教师vs想平平安安的教师。

一位教师因为在这九大集团中的身份不同而在学校有不同"地位"。"地位"之错综复杂,千丝万缕,是外人无法理解的。举例说,新学年,一位教师,从初一到初二,是顺利。如果直接到初三,就可以接受祝贺(因为是毕业班,这是把关教师),如果是升入高一,就要请客(因为进入了另一个阶层)。当然,反过来就麻烦了。

一个学校,上百位教师,就这么无休无止的陷在各种身份和事务中。有人自愿回避而退出,有人乐此不疲而兴奋,有人无可奈何而应战,有人莫名其妙而陷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