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意味着每个职业都值得尊重。从实际角度看,不同岗位的人却体验到截然不同的生活。
有一个成语叫做“三教九流”,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各种职业在社会认可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比如,一个年轻人提到的例子:
一位月薪仅为1万的女主播介绍给父母认识,但父母的态度却冷淡;而当他介绍一位月薪仅为3千的小学老师时,父母的热情超乎预期。
总的来说,备受家长认可的职业往往与一个词紧密相连,那就是“编制”。拥有稳定的工作自然有其优势,但中国的家长们对于编制的认同却表现出独特的坚持。
仿佛更迎合了新的家庭期望,考编前后家长的态度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形成了一场引人瞩目的双重标准。
子女与家长之间常常存在着“代沟”,导致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经常遭到父母的批评。例如,对于一个毕业生来说,在繁忙的一周后,能享受一个自然醒的休息日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在父母的眼里,这种悠闲可能被视为懒惰,渴望用扫帚来催促孩子早点起床。然而,一旦考取编制,似乎连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有考生抱怨,在考取编制前后,家长的态度出现戏剧性的变化,形容为“仿佛换了个爹”,堪称一场“大型双标现场”。明明可以中午睡到自然醒,却被赞扬为“最勤快的人”。
从之前在私企996时不见家长关心,到如今在体制内实行“早八晚五”并准时下班,反而老爸总是挂念着自己,唠叨着:别累坏了身体。
过去每次放假回家,希望能让父亲接一下,但总是遭到嫌麻烦的抱怨,声称“这么大了还要操心”。如今每逢假期,却发现他迫不及待地自愿到单位门口迎接。
即便在与亲朋好友聊天时,特意提到要去“事业单位”接孩子,装作随口一说;而听到真实的反应,既有趣又令人无奈。
甚至有毕业生戏谑道,自从考上编制后,似乎老爹都“长高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为能够培养出体制内的学生而自豪,腰杆比以前更挺。
对于公务员、各类事业单位和教师等职业,通常代表着拥有编制。它们成为了持久的“香饽饽”,其中自有其深刻之处。
在毕业时,很多家长都劝导子女去考编制,他们认为拿到小县城的编制甚至比在大城市CBD当白领更有优势。如果子女未能考上编制,他们则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在体制内的伴侣。
在这一方面,不论是男生的家长还是女生的家长,基本上都达成了一致。对于中国的家长们来说,编制到底代表着什么,为何他们对此如此执着呢?
或许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相对浅显,但毕业后你会逐渐明白,编制这两个字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体制内系统中的一个“名额”。
它更象征着稳定的收入、体面的职业、超越大多数行业的福利,以及更为人性化的工作方式。这些不仅仅影响着实际的物质条件,还决定着毕业生的生活方式。
尽管每月实际发放的工资可能看起来不算丰厚,在三四线城市,甚至有的岗位可能只有三千左右。但每到节假日,福利就会让人羡慕不已。
无法替代的一个优点是,与编制相关的职业常常位于机关和事业单位,与“利润”无关,因此极少出现为了削减人力成本而让员工频繁加班的情况。
对于就业环境的变化,更多大学生对编制抱有渴望,这也暗示着一些无奈。或许,对稳定的追求是一种人类的本能,考公、考编一直是受到家长支持的选择。然而,这也与外部环境的变迁密切相关。
在笔者读大学的时期,正值“创业热潮”;那个时候,像俞敏洪等成功的高才生给了许多大学生信心和希望。当时,许多同学认为年轻人应该勇敢追求梦想,尝试带来更大变革的机会。
大家也都注意到,如今的大学生更趋向于追求稳妥。与选择进入私企或外企相比,考取编制的热情逐年升高,从连年增长的报考人数就能看出这一点。
这并非是大学生变得“利己主义”的表现,说他们年轻就想着依赖编制轻松度日,显然是对他们的不公正评价。体制外的就业环境变化让更多大学生感受到了现实的无奈。
当个体不断努力工作,却发现无法抵挡岁月的冲刷,而且在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时,可能随时面临被辞退的风险。因此,有能力考取编制的同学自然会明白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编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