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诺考研上岸,进入北大读研究生,却不给安排宿舍。这一下,她懵了。
来自农村的她感受到了压力,但是住的地方还是需要将自己去解决。于是,她在北大的南门和另一位女生一起租了一个两人间。一个月2300元。
这没有宿舍,尽管读研还有一些补贴(读研补贴一个月600元),但是学费加上住宿费,3年下来就是30万。本来读书的时候,就已经让父母差不多倾尽了所有。而现在,还要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吗?
一年10万的支出,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小诺因此在社交媒体上留言称:“又被没钱的生活叫醒了。”
而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她见缝插针的接活儿——在办公室实习,接各种活动、做翻译等各种的兼职。而就是这样,每个月也只是能拿到3000元左右。
而她的重心应该是学业,因此如何安排兼职和学习的问题,成了她时常纠结的问题。她因此发出灵魂的拷问:为什么读研都不给研究生提供集体宿舍?
而像小诺这样的情况,其实涉及到很多的高校,许多都是985或者211,诸如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等。而他们在2024年的招生简章中,明确不为非全日制专硕生或者定向生提供宿舍。
而有些高校因为宿舍不够,它们就采取了住宿名额开抢的模式。西南交通大学在迎新网中,就有五六千名硕博新生同时登陆,抢宿舍名额。而在当天,学校网站还一度被卡住了。而就是这样,学校依然还有近一半的学生需要自行解决住宿的问题。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发现,读研已经进入了“无宿舍时代”。而不少的高校研究生招生简章,一般不分配宿舍的为非全日制学生、专硕学生以及户籍为本地的学生。这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必须要自行解决自己的住宿问题,没有什么商量的。
读研,不是一直都提供宿舍的吗?为什么现在大学这样无情,竟然连学子的宿舍都不提供了呢?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其实,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持续的扩招,导致了研究生人数激增造成的。学生多了几倍,而宿舍基本上没有多少变化,怎样来解决这个日益加剧的矛盾呢?自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研究生推到校门之外。
而之所以这样做,高校的理由就是,他们是成年人,没有必要像孩子一样被学校约束。他们大部分都已经谈恋爱,有着自己的生活。这样安排,能够给他们留下足够的隐私空间。
但是,这样的理由其实是很苍白的。尽管有研究生愿意选择到校外租房,但是像贫苦家庭的孩子,他们是不愿意的,因为现实的经济压力是不能让人承受的,就像前文说的小诺那样——如果学校没有宿舍,对他们就是很大的压力。
要知道,公办大学一学年的住宿费只有1200元,而如果在校外租房,一个月的房租比一年的宿舍费都要多,这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就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吗?
那么,为什么学校宿舍始终不够呢?前文就提到,主要是因为高校的扩招影响。1999年,全国研究生录取人数为7.3万人;2017年,这个数据达到了80.5万人,在读研究生总共达到263.9万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预测,2023年扩招生率将稳定在约10%以上,并在5—7年内持续增长。
而博士延毕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教育部数据显示,2003年博士研究生延毕率为46.5%,这一数据在2012年突破60%,在2018年已经达到64%,超过六成的博士生无法正常毕业。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唯一的原因,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学校的宿舍建设跟不上扩张的步伐。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搞笑的财政拨款只有预算的一半左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生宿舍的建设,来自财政拨款的极少,多数都是企业自筹或者公益捐赠。比如2021年,福州中医药大学在旗山校区新建宿舍,工程招标的4000多万元全部来源于自筹。
而更多的高校,因为担心借贷规模过大、逾期负债、利息负担过于沉重的顽疾出现,他们都不会轻易兴建基础设施。
而如果高校不能给研究生提供宿舍,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给学生提供补贴租金。复旦大学给研究生每个月提供800元的交通补贴,北京大学给学生提供每个月500元的补贴。这样的补助,对于学生来说,尽管不多,但是至少能解决一部分难题,也是对她们的一种心里安慰和补偿——我们大学不能因为自己强势,就完全忽视了研究生的需求——这是很不应该的一种做法。
亲爱的读者,对于大学不再给研究生提供宿舍,还渐成趋势这件事,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