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3,考研降温是一个大热点。
2024年,研考报名人数为438万,较2023年减少36万人。
这是自2015年持续增长8以来的首次下跌,引发了人们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有网友认为,考研人数下跌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就业优势不再,硕士落户县城已成常态;
二是入职后,加薪升职不比学历拼能力,研究生一样坐冷板凳;
三是疫情过后,留学升温,考生“外流”。
这些分析都有道理,但平湖一柱以为,考生“外流”毕竟是少数,前二者才是根本——
说一千,道一万,考生务实是关键。
对大多数考生来说,考研并非是想做什么研究,而是为了找工作、找更好的工作。
当考研上岸越来越难考,毕业后工作、待遇和本科生没多大差别的时候,谁还愿意去做劳神费又花钱却难到讨好处的傻事呢?
实事求是地说,研究生教育是一种高端的高等教育,之所以加上“研究”二字,是说这种教育不仅是继本科之后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培养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研究能力,以便进入社会和工作岗位以后,借助研究性思维,不但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更能从全局的眼光对工作做好改进、改善、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促进全局工作的高质量可持续展。
所以,报考研究生,平湖一柱以为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是要有高远志向,这个志向不是以工作为目标,而是决心要在某一专业领域有所建树;
第二是要有一定研究能力,本科段除了完成必须的学习任务外,对自己感兴趣、欲发展的专业或领域有所“作为”——比如,了解未来自己想报考专业和现实社会的关联,到相应单位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该专业的应用情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和程度上,掌握相应专业的应用能力,为以后研究方向的确立提供前提和条件等。
如果仅是为了提升学历而考研,那这个研究生不考也罢!
不得不说,近年来研究生中,有相当部分是为考研而考研,并没想做真正的研究,因此,将本科学习异化成高考备考,大学四年,“两耳不问窗外事,只读研考科目书”,初试成绩高高,复试却一问三不知,这样的考研,实在是有违“研究生”的初心,这样的考生,即便做了研究生,也是不会研究,不会实验,不会写论文,实验数据不合格、通文通不过、难毕业,就只道怨导师,甚至以为导师安排的实验、研究是在为导师打工,自己读研成了打工仔,极个别者,甚至跳楼、轻生……所有这些,都是对考研目标不清、对研究生认识不到位、理解有偏差造成的!
还有考生为逃避就业而复读,明明自己不具备“研究生”的水平和能力,却非要考研,一战、二战、三战、四战,考不上研不罢休,还自诩为坚持和毅力……而岂不知,如此做法,不是励志,而是不理智,现实的残酷,不会像范进那样,坚持到发白终能中举……
中考升高中,升学率是50%左右,高考升入本科率是50%左右,研究生率20%左右,博士升率是10%左右……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仍不是普及性教育
因此,当下复读16年非考本科并不明智、非清北不读更不理智;同理,如果每个本科毕业生,把考研当成必修课并不“正常”,也不是一件好事,若是每个人都立下“硕士不成誓不休”目标,更不现实,复研“三战”“N战”仍苦苦坚持不放弃,不是有志气,而是不理智、不明智……
毋庸置疑,考硕攻博是一件好事,但好事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能得到、都能够到,认清现实,正确评估自己,能考则考,不能考则顺其自然,才是明智的选择,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人生的幸福!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考研降温并不意外,说明考生越来越现实,理智者越来越多!
当然,我们也不必杞人忧天,庸人自扰,担心降温持续下去,将来有一天高校研究生会生源不足,甚至有一天会没有人再去考研,那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