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可能听过“爱情买卖”的旋律,却不知道有没有“情绪买卖”的经历?
打开电商平台,最近很多年轻人热衷于在网络上购买“情绪”,看着既有趣又有些“荒诞”。
销量100万+的“虚拟蚊子”,已售9万+的“爱因斯坦的脑子”,
还有“好运喷雾”“骂醒恋爱脑”“树洞陪聊”,
还有人会购买“云监工”,专门雇人来提醒自己学习上进;
也有人求购“转运锦鲤”,在择业前期、考试前夕“临时抱下佛脚”;
还有人订购晚安短信,每个晚上都能收到陌生人送上的温馨问候……
看似“无厘头”的情绪产品,在网络平台却有着不低的交易量,不少店铺甚至月销量上千,
有些店铺甚至还写着“10年老店”“13年老店”。
电商平台上,五花八门的虚拟情绪商品。
淘宝数据显示,价值0.5元的“爱因斯坦的脑子”月销量近5000单,
价值0.1元的“虚拟蚊子”也拥有上百单的销量。
一个“敢买”,一个“敢卖”,“情绪”的市场和情绪本身一样,让人难以捉摸。
临近期末考,浙江某高校学生郑宁一边忙着复习,
一边在某电商平台花0.5元下单了“爱因斯坦的脑子”。
“其实就是商家陪聊,拍下后闲聊了两句。”
郑宁表示,她是在网上无意间刷到了商品简介,
出于好奇和图个吉利的心态,选择了下单试试。
记者注意到,在电商平台上,不少店家都在售卖该商品,销量最高的一家已售出超9万单。
点进详情页面,商家解释称,商品为虚拟产品,拍下后自动发货,购买后提供娱乐聊天服务,娱乐项目,介意者慎拍。
简介还标注了“最近有点火,消息回复比较慢”。
不过,尽管这些商品五花八门,
点进商品详情就会发现,几乎都是提供聊天服务。
评论区里则有不少有趣的反馈:
有人好奇“买了这个真能变聪明吗”,有人评价“有用,用完数学考145分”。
当然,也有“老实人”真诚回答“就是图个好玩而已”。
这种虚拟情绪商品目前处于高销量的状态,对情绪纾解真的有作用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虚拟情绪售卖,不失为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之余,人们抚慰身心、愉悦自我、加油充电的一种尝试、一种探索。只是,购买情绪产品,或许能作用一时。
但能不能克服“心灵的感冒”,关键要看能否“继续转化”。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为“情绪”买单?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燕分析,从心理层面来探讨,情绪商品的出现和情绪抚慰的需求是息息相关的。
精神需求对人的生存至关重要,这种精神需求满足即是“情绪价值”,也叫“心理需要”。
虚拟情绪商品至少可以满足一部分的心理需求,让购买者获得一些暂时的安慰、陪伴、鼓励等。
不过,在张燕看来,人需要依恋、支持、陪伴、分享的关系依存。
表面上看,情绪类商品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但实际上作用有限。
在购买这类商品行为的潜意识里,也包含着一种对于人际关系的回避、防御,对于需要成长的自我来说,很难在人与人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互相获益。
她认为,偶尔购买虚拟情绪商品体验问题不大,但要防止形成一种习惯性依赖。
此外,也有专家指出,作为一种新兴业态,虚拟情绪商品市场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杨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目前网购“情绪”尚属新现象,市场有待规范,包括服务提供者的专业能力、伦理要求、市场监管等,都需要进一步规范。
质疑的声音认为,这约等于交“智商税”,但在一些消费者看来,购买这类商品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和纾解,也是有价值的。
争论之外,虚拟情绪商品仍在走红。
总的来说,在“压力山大”的时候,倘若不小心陷入了情绪沼泽,
不妨对所谓“情绪”产品保留一种包容审慎的态度。
但需要把市场的交给市场,把规范的交给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