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西南医科大学: 培养优秀中西医人才背后的育人逻辑

据202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数据统计: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应届毕业生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总通过率90.54%,综合考试通过率93.06%,在全国57所院校中排名第11位。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总通过率81.94%,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和中医药院校平均水平。

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毕业生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逐年攀升,越来越好的“成绩单”,映现出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懈追求。

创新“三结合”路径培育卓越中西医结合人才

西南医科大学于1959年开办中医专科班;1977年成立中医系;1978年招收中医学专业本科生;1983年建立附属中医医院;1998年中医系与附属中医医院实行“系院合一”管理体制;2001年中医系更名为中西医结合系;2003年中西医结合系更名为中西医结合学院。

建院以来,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始终将“立德”视为育人的逻辑起点,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系统的中西医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较强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依托中西医临床医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及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针对“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能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个性化不够”等问题,秉承“厚基础、重经典、早临床、精技能”的指导原则,探索实践“专业与思政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共性与个性结合”的卓越人才“三结合”培养路径。

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细分课程模块,明确学分修读要求,形成了中医基础课程群、中医经典课程群、中医临床课程群,推进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与中医临床实践相融合,为学生建立系统的中医思维模式。

大力推进教学内容整合,将《方剂学》与《仲景学说》整合后开设《经方学》,整合中医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开设《中医藏象理论与临床》等,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

坚持教学方法创新,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学校注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情景模拟、翻转课堂等课堂教学;开设了《中医学PBL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建立“个体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班级汇报讨论”的教学模式;实时反馈教学效果,通过形成性评价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博医源”中医学堂。

师者,医者。在一代代西南医大学子的心中,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有高超的医术,还有高尚的医德。在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凝练着该院以全国名中医、四川省优秀教师孙同郊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仁心仁术、佑护生命,严谨治学、诲人不倦,虚怀若谷、淡泊名利,赤胆忠诚、甘于奉献”为内核的“同郊风范”文化品牌。学院通过开展传习“同郊风范”系列实践活动,用老一辈西南医大中医人的言传身教影响每一名学生。

临床与基础融合培养具备临床胜任力的医学生

为促进教学和医疗的相互促进,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充分依托附属中医医院的资源优势,让教研室与临床科室相互依托,基础和临床师资统筹、资源共享。

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建立“临床+基础”双师制度。基础课教师走进临床,同时请临床医生走上基础课讲台,这种“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促进医疗与科研能力全面提升的医学人才培养,更是践行以临床胜任力为核心的医学人才培养理念。

“基础教师参与临床诊疗,积累丰富的典型临床案例,不仅为教学提供了鲜活素材,使教学内容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雷学举解释道,“而临床教师走上讲台,将临床优势转变为教学优势,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临床教师不断巩固和提升中医基础理论水平,医教相长,临床教师的临床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此外,学院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将师承教育贯彻教学全过程,自2010年开始,西南医科大学中医学专业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至今已在中医学专业学生中全面实施。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即将大规模的现代课堂教学与一对一的“师徒传承”的传统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在此模式下,学生从入学起就接触临床并进入临床见习,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有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医专业的兴趣和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雷学举表示,“从学院运行多年的成效来看,这是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模式。”近年来,学院学生积极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每年均有40余项获准立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