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做了很多努力。但现阶段,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要走的路还是有点长,需要的时间还是有点久。在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题审议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说:“科学研究没有快车道,但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有快车道。要把科学研究上花的时间在科技成果转化上赶回来!”
赵东元表示,科技成果转化很容易产生知识产权纠纷,要做好法律方面的保障。过去广为人知的牛顿与莱布尼茨微积分首发权之争,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使德国数学发展停滞了近20年。可见,这类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造成恶性竞争,科创企业甚至无法继续发展乃至倒闭。“我们迫切需要完善法律制度,营造全民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尊重知识、尊重知识产权、尊重发明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加健全的法律保障。”
他还建议,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政策赋能,市场化运行。“科技成果转化也是一门学问,专业性很强,光靠政府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的行政人员来做远远不够,也没那么专业。”赵东元说,“国外有专门的猎头公司做科技成果转化,比如美国硅谷的GardnerInnovationSearchPartners等。”
他认为,我国现在的转化工作处在刚起步的阶段,都是科学家和他课题组的成员,还有高校、科研机构行政人员组成的“草台班子”,在各种政策、各个环节中来回探索,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还不一定做得好。“做一个原创的成果转化,过程非常漫长,从小试、中试,到产业化,从可行性报告,到投资、股权、市场运作、IPO上市,从设备装置、操作系统到环评、能评,这一系列过程可以把研发人员、科学家的锐气、野心搓磨殆尽。”赵东元以自身团队项目举例:“介孔材料在印刷电路板中的应用”项目,从2016年立项,到2018年完成中试,技术层面的研发3年就基本完成了。但到2024年,过去了快8年,项目还在走相关政策评估,还没有转化完成。
“这里绕弯那里绕路,这也是很多非常有潜力的科研成果没有完成最终转化的原因。希望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支持,不仅是允许科学家找专业团队做转化,更要鼓励他们找专业的人做成专业的事。”赵东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