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新春走基层|寒假不回家, 他们留在实验室陪着科研一起过年

每天6:30起床,7:15不到就来到实验室,和老鼠或是细胞呆足8小时。“假期”在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生田强的概念里,非常没有“存在感”。无论放不放假,田强的科研节奏始终有条不紊。这个春节,他选择留守在实验室不回家,对于快要博士毕业的田强来说,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到实验的“窗口”,是眼下最要紧的事。

每天在实验室捕捉实验“窗口”

2月2日,记者在南大生科院B209实验室门前见到了田强。1米75的个子,头发还算茂密。“博士生的寒假,大约是年前一周,年后一周吧。”被记者问到具体的放假日期,田强答不上来,只好给记者框出了一个大概。2020年,他从上海考到南京,来到南大生科院读博,自此开始了与实验老鼠和细胞相伴的博士生生活。

田强是个“90后”,读的是生物学专业的博士,一大半的时间穿梭在实验室和细胞房,日子单调,但规律得很。戴上口罩,穿上白大褂,田强换好衣服,迅速进入了实验状态。他给记者也拿了个口罩:“进实验室,还是戴一下。”

通过实验给细胞“加点料”,然后再行观察是田强做实验的日常。“今天上午我做的实验就是把细胞种到培养板上,加上药物,然后观察细胞的基因、蛋白、表型等方面的变化。”

到底什么时候能“大变身”,连细胞和老鼠自己也说不准。“有的实验周期长达一两个月,但‘变化’就在那一瞬间,要是没能第一时间捕捉和记录,那这两个月就白等了,还得从头再来。这就是我们说的实验的‘窗口’。”为了捕捉这一瞬间,田强选择放弃回家。

科研第一,家人特别支持。为了让儿子专心留校,父母还从老家四川寄来了香肠和腊肉。有了坚实的后盾,田强的实验做得格外专心。春节临近,组里的小伙伴陆陆续续离校,只剩下他一个人每天坚持着宿舍——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田强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自律,“大家的科研节奏不一样。博士生都是自己规划科研任务,导师定期来验收。一切全凭自觉。”

科研项目关键期,离不开人

同样在寒假期间没有回家的,还有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生陈慧盈。在新年到来之际为科研加把油,是陈慧盈留校每天早起的动力。7点起床,陈慧盈8点已经坐在学院研究生办公室的电脑前。“我的项目是为无人机应用设计镜头,现在项目已经进展到了七八成,处于测试误差的关键阶段,假期导师都在办公室,交流指导很方便。”家乡在广西贵港,陈慧盈打算留校过年,身处学校她却并不觉得孤独,学校食堂、健身场馆等均正常开放,辅导员们也轮流值班为学生提供服务。“昨天课题组还一起聚餐,算是一起过个小年啦。”陈慧盈笑意融融。

作为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的成员,陈慧盈最近还在协助老师们为院里留校的同学准备新春大礼包,里面包含一些可口零食、办公文具,以及U形靠枕,祝福大家在新一年科研之路上勇攀高峰。“过年期间,学校还会发放爱心餐券。学院领导和老师们也会在大年三十来慰问同学们,和大家一起过年。”

高校后勤全力保障,给留校学生送上“家的味道”

记者了解到,为守护留校学生的日常生活,省内高校的后勤人员“服务不打烊”“歇工不歇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餐饮中心主任卜钰说,今年寒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有200到300名师生留校。除了每天全面打扫食堂开放区域,未开放的食堂区域,学校也安排每日巡查,重点关注用电设备的情况。“因为留校生中大部分是研究生,考虑他们在实验室学习到很晚,我们将食堂营业时间延长到22点,18点30分开始提供面条、水饺、蛋炒饭等,让同学们能吃上一份热乎乎的夜宵。”

除了日常的餐饮供应外,南信大餐饮中心工作重心放在“年夜饭”的筹备上。“我们给留校师生发放100元的纸质餐券供大家使用。大年三十除夕夜,我们准备了共计30余种菜肴的自助餐;大年初一的三餐也都是自助餐的形式,做到餐餐菜品不相同。”据统计,该校春节在岗餐饮中心员工一共有22人,主要负责对年夜饭原材料的加工;另外还有专人负责原材料的采购,安排专人负责储存条件高的特殊类食材。不仅如此,考虑到留校师生还有些是少数民族同胞或外国友人,南信大也准备了大量的民族特色美食,例如清真的牛羊肉等等,以及各类西式甜点,让大家吃到“家的味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杨甜子

校对陶善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