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访现状:现实如此不堪
现在的农村小学, 不出意外的话,都要对全班同学进行家访。在我的小学班级里,人数比较多,有接近50位同学,所以家访也就成了一件比较庞大的工程。
任务繁重,本想着走马观花地完成这项工程。但是没想到这一次的家访下来,却给了我深深的打击。
恍惚间,我仿佛又回到了家访那天,所见所闻,仍历历在目。
1
“你好,有人在家吗?老师家访的。”我敲了敲门。这是一家“问题学生”吧,作业经常不做,在班里虽然不闹事,但是成绩也是很不理想,五年级的语文能够拿到个位数的。
大门用门栓卡住,叫了几声家里人过来开了门进了屋。本来那天就是阴阴的,再加上回南天,窗都是关着的,显得屋子里更暗了。
一楼客厅挺大的,目测一下起码都有九十多方吧。但是屋里四代同堂,人气很旺,虽然很暗,但是显得整个空间都很饱满。
家长看到老师来后,满脸愁容地从厨房里缓缓走出,应该是在厨房里刚刚忙活。回到房间整理好衣服,穿好皮带,再出来和老师拍照。而学生小王,却在家长都整理好衣服、其他家里人叫唤了好几分钟后再拿着一根啃过一半的玉米来到一楼客厅里,见到老师后腼腆地笑了一声后跟着一起拍了照,拍完照后,一阵风一样就跑上楼了,怎么叫都叫不住,还想借机问一下小王在家里有没有写作业了,结果人家不给我机会。
倒是家长拍完照后继续整理着皮带,跟我大吐苦水,说这个孩子回到家后就是玩,还跟家长说学校没有作业,老师你一定要帮我看好他看紧他,家里就靠他读书了。
在我们谈话的时候,其他的家里人在客厅里紧盯着电视屏幕,被电视里的剧情深深吸引住,狗狗在家里走来走去,只有在我们准备走后,大家再齐声跟我们一起打招呼。
2
寒暄过后,我们继续往下一家走去,这次的学生,平时比较腼腆,在班里也不活跃,成绩中等吧。
依然是大门紧闭。
“你好,有人在家吗?老师家访。”叫了没人回应。可是明明里面有电子产品的音乐声,应该是在刷视频吧。喊了好一会才有人下来开门。进到门后一眼就看到散乱在桌面的作业,平时做作业应该就是在客厅吧,而放作业的桌子就正对着电视机。屋子装修了一半,除了一楼厨房贴了瓷砖,做了橱柜,墙壁和地板都是凹凸不平的水泥,还有很多工具堆在角落里,听说是等有空了学生家长再一点一点活地补上。
“不做作业吗?”见到面后我就发出了灵魂拷问。
“我亲戚叫我去隔壁玩一下,难得回来,先寒喧一会再做啦。假期那么长,不怕啦。”学生胸有成竹地说道。
但是我翻了一下他的作业,基本都是空的。真的不急?
拍完照,叮嘱完安全事项,强调了作业的重要性后,我们继续往下一家走去。
3
炊烟袅袅,村里总是充满了那股让人向往的生活气息,淳朴无华。曾经的城市人是多么地向往这种光景。可是在互联网、电子产品日渐也包围了农村人民后,这里的光景不再让我们那么地朝思暮想。
这一家是班长,同时也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一开始我以为成绩好是因为家里穷所以拼命读书想改变现状,走出去承担起家里的重担。结果进了她家里后我整个人都傻了,哪里是什么穷苦人家,罗马柱大门,气派的家门口,进去后红木家具整齐摆列在客厅里,班长的房间里,衣服很多,但是也是很整齐地叠在衣柜里和凳子上。
“老师好。”家里唯一的一位家长——孩子的奶奶在楼上很亲切地向我们打招呼,脸上充满了笑容。班长的父母都外出工作,家里只剩老奶奶一个人照顾着大家。
我们站在门口拍完照后,班长又回房间里继续摆弄自己的新玩意——女生指甲去了。作为班主任,下意识地询问班长,作业完成了不,那么有闲情逸致玩指甲的?
班长瞟了一个白眼,干脆利落地回答道,今天除了一篇小练笔没写,其他都已经在早上完成了,我待会再继续去练一篇字,去看几个章节的《水浒传》。
很详细的计划,很完整的意识,听到这里,我也识趣地离开。
所谓“寒门”?
我对于教育的情怀向来深情,而且还是在学校教师宿舍里长大的,也不曾忘记着淋过雨的自己,希望以后为人师的我能为自己的学生撑起一把伞,让他们的前途更加光明。经过了这次家访,却让自己陷入了沉思:我能改变什么?我真的能让他们改变吗?
寒门,给我们的印象,家里常常都是家徒四壁,孩子呢都是勤奋刻苦读书,整一个埋头苦干的形象。但是现代社会的现实却好像并不是这样,我们那个曾经以为的“寒门”,已经不再是家徒四壁了,扶贫工作的背后,我们村里的很多人都已经能够自给自足,给自己的家里起一栋楼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无家可归早就是过去式,特别是在我们广东的乡村里,这种现象更是“凤毛麟角”。
那现在生活条件好起来了,农村的孩子们学习却感觉还是跟不上来呢?家境贫寒却没有成绩体现,而成绩好的都是家境优越,是这个世界的法则变了吗?
应该是,家境变了,心态也变了
“心态”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词语,那么心态是什么?以我个人愚见,可以解释为:心之所向,也就是心里面所想的是什么,向往的是什么,我就去做什么,我心里面想的,直接影响了我的行动。
村里的孩子们家境好了,房子遮风挡雨,一份安心在这里,吃什么家里人想着呢,穿什么家里人也会帮我安排好的,农活呢因为心疼自己的孩子也是家长全包的。孩子呢,只需要每天按时上下课就好,甚至在家长忙活的时候,拿手机来看看,了解一下网络世界里又多了什么新鲜的内容,如此这般,一个周末的下午就这样在刷手机的时间里愉快地渡过了。心之所向是什么?不就是耍手机看网络世界发生的事情吗。
在村里,物质可能没有城里的丰富和便宜,但是网络世界和城里的是一样的,网速和城里的是一样的,热搜第一是一样的,所以同步的是接收网络热梗,同步的接收网络上的良莠不齐。
所以一个周末的下午是可以很快的过去的,因为村里的消息闭锁,传播地不够发达,网络是村里的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最快的捷径。孩子们也很渴望从网络世界里接收新的信息,以便在回学校的时候可以和同学们去交流自己接收的热梗,以便告诉同学们自己没有落伍,或者是可以跟同学们分享自己所知道的而别的同学不知道的,赚个掌声和喝彩。
城里的孩子也会和同学去分享网络热梗,但是这些热梗的背后很多都是经过家长们的指正和同学们的修饰一番。和城里不同的是,村里的大人们大多也很忙,对于孩子今天做了什么不会去跟进,也很少有和孩子沟通的时间,停下来后大多都是自己的时间,忙着自己的社交和娱乐。更有甚者,或者说现在的大部分农村家庭,都是破碎的,都是离婚的居多,就我班里而言,离婚家庭起码占据了三分之一多。
所以孩子们接受的信息没有人去给他做价值的辨析,慢慢地脑海里所吸收的就很“丰富”,甚至有时候一些跟学生行为规范背道而驰的行为,也都习以为常了。就像一棵树的成长,农民们都会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就开始进行矫正的工作,而不是等到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个时候木已成型,再去怎么矫正,首先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接着矫正的措施还不一定有效。所以到那个时候再去摆正,真的就很有难度了。
应该是,家境跟不上,心态跟不上
家访的时候虽说很多同学的家里不算很穷,但其实也是不富有的,很多家长都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心态,拿到了自己的那一份微薄薪水后自给自足过日子,别说给孩子投资了,所以村里的孩子很多连多一本的笔记本都是奢望,一问学生为什么不拿多本笔记本,都是很理直气壮地回答老师家里没钱,穷。
听到这些回答,如果我还是城里的老师,我可以直接回怼城里的孩子,兜里的零食拿出来吧;面对村里的孩子,我却突然语塞,因为你回怼他,可能真的会伤到他的自尊。但是没有笔记本对于一个上学的孩子们来说的确是不利于他们的学习的。矛盾之下,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老师们更多的是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孩子没有任务,家里人只顾自己,随性生长的孩子,大多是满足现状,不想进步的。于是乎学习、进步这些积极的心态,也不会在孩子们的成长中生根发芽,而懒散的心态就会逐渐生长并且扎根立足,就像那些野草一样,没有人处理的话会生长地更加地茂盛。
如此这般,家长不着急,孩子跟着不着急,那种深入骨髓的懒,就会随之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习惯。
应该是,家境的左右,心态的摇摆
村里人和城里人相比,更多的一个区别,就是村里人的邻里关系要比城里的邻里关系好很多。村里人闲下来会到处走街逛巷,探访亲邻好友。而城里人一般只跟自己家里人打交道,不会主动和邻里示好。所以一到周末,好久不见的邻居亲戚们,难免要聚聚,加上村里的习俗又多,喜酒也不少,一件件的社交活动都堆积在了周末一起完成。
有时候刚想坐下来写作业的时候,亲戚又过来拜访了,孩子们不得不去应付一下,不然就被说成没有礼貌了。或许有时候被老师说得入骨入心,下定决心去改变了,但是却因为家里的问题而不得不做出让步,我的事是小事,整个的家的事情才是大事,我要为此做出牺牲,而不是想着为了我的学习而做出牺牲。如此久而久之,心态的摇摆不定,也是造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所以,淋过雨的我,又怎能为学生撑起伞,改变他们的未来呢?
或许能,但是还是那一批人,那一批家境平和、心态平稳、目标明确的孩子们。
拯救所有的农村学生?或许我真的无能为力。该教的知识点教完,该做的思想工作做完,该批评教育的批评,该做的表格完成,或许就是这个时代下,我能做的最完善的教师工作了。虽然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就会很轻松的,对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