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扩大中考分流的淘汰率, 才是对普通人最大的善良

如今的中考分流,淘汰率之低让人感到触目惊心:要知道,在本世纪初,平均每100个初中毕业生,只有50个能继续升学,而50个继续升学的毕业生里,包括了被普高录取的,也包括被职高、中专录取的,其余的50个,则被分流到社会上成为普通打工人。当时的社会因为这样合理的分流,而变得飞速发展,老百姓也没有太多的焦虑,教育内卷也没存在。

反倒是如今,中考之后50%的学生被普高录取,其余50%的则可以考虑读职高或者直接进入社会,如此高的录取率,也催生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很多本来应该直接进入社会打工的差生,因为混日子,上了普高,然后混了二本的文凭以后,就开始眼高手低,成了一个二流子——本来自己的岗位是打螺丝,但偏偏幻想当公务员,最终成为了啃老族和二流子,同时,应该打螺丝的生源读了二本以后,也导致了打螺丝的岗位后继无人。所以,整个社会变得尴尬起来。

所以,为了社会的稳步发展,个人觉得,对于中考分流的淘汰率,应该扩大:也就是普高录取率应该压缩到20%以内,这样对社会发展才是有好处的。

1、粉碎妄念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因此中国最需要的不是大学生,而是大量的廉价产业工人。但是,因为普高和大学的扩招,一方面耽误了很多不该读大学的差生、中等生进厂打工的进程,一方面又推高了制造业的人工成本,导致了制造业的竞争力出现缩水——比如最近几年外资撤退,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人工成本增加导致的。但如果人口红利还在,多数学渣和中等生初中读完就进入社会,那么他们也不会有太多的妄念,制造业也就后继无人。

所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粉碎二本毕业生的妄念是非常重要的。而粉碎妄念,就得缩招普高和大学的录取比例,让现在的二本生态位的学生,连普高都考不上才正确,才有利于社会发展。

2、对普通人的善良

很多人觉得差生和中等生读了个大学以后,就会变得有见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多数中等生和差生智力有限,因此上了大学也是混日子,除了吹牛攀比和妄念以外,几乎没学会别的东西。对他们来说,读了大学反而成了人生的负资产。因为他们读了个大学,所以自我感觉自己是优等生。比如小编认识一个二本毕业生,公然碰瓷清华北大,认为他们学校没有铊中毒事件,而清华北大有这类事件,说明他们学校比清华北大OK太多。

因此差生和中等生读了大学以后,心态崩了,一辈子也变得好逸恶劳,失去了吃苦耐劳的好品质。而如果他们没读大学,估计会安心的进厂打螺丝,安安稳稳过一生。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没读大学,反倒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因此,中考和高考缩招,对普通人来说,才是最大的善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