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27日消息(记者王迟)2月2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副主任梁心新介绍,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对专利转化运用进行专门部署,提出到2025年推动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的总体要求。近期,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希望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协同作用,共同推动专利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利转化运用的重要力量。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9.4万件,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9万件,合计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1/4。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指出,但同时,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利成果“不愿转”的顾虑、“不会转”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梳理盘活有价值却被闲置的专利成果是推进专利转化运用的重要任务。
2024年底前实现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未转化有效专利盘点全覆盖
王培章介绍,《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强调要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和专业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盘活存量和做优增量两方面发力;提出到2024年底前实现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未转化有效专利盘点全覆盖,2025年底前加速转化一批高价值专利,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率和实施率明显提高。
方案聚焦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工作,突出发挥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突出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主体作用。高校和科研机构是专利盘活的第一责任人,截至去年年底,共有有效发明专利102.3万件。高质量地完成存量专利的盘点、筛选等工作,需要依靠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把能够转化的专利存量家底摸清摸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二是突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一方面,建立市场评价机制,由企业对高校、科研机构盘点的专利进行产业化前景分析,形成内容更加丰富的专利转化资源库。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市场力量,在专利对接推广、落地转化过程中,调动企业、投资机构、服务机构等多方面积极性,合力推动高价值专利快速转化。三是突出发挥政府服务支撑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搭建统一的综合服务平台,支撑数据汇集共享,会同地方开展对接推广活动,组织公共服务机构参与盘活工作。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也将持续优化配套制度和政策,加强引导激励,为专利转化运用营造良好环境。
王培章表示,具体操作上,采取的是“一平台、两端点、三个库、四步走”的思路。“一平台”,即依托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政府做好保障,提供数据汇集、分类整理、分析匹配、跟踪反馈等服务支撑。“两端点”,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从供需两端分别对存量专利进行筛选评价,并通过反馈技术改进需求和产学研合作意愿,建立有效的对接机制。“三个库”包括由高校、科研机构存量专利形成的基础库、经筛选评价后的可转化资源库和按产业领域组建的评价专家库,三库协同支持专利评价和产业化工作。“四步走”是指按照全面盘点、市场评价、推广转化、做优增量四个步骤交错进行、压茬推进盘活工作,实现“边盘点、边推广、边转化”,并在存量专利盘活的基础上,以产业化为导向做优专利增量。
教育部:开展高校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推动提升高校专利转化效率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李楠在发布会上表示,促进高校专利转化运用是推动高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教育部加强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协同,结合高校实际实施一系列举措,加快促进高校专利转化运用。
教育部印发实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教科信[2022]3号),推动高校强化科技创新与国家战略、产业需求紧密衔接,实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还制定实施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教科技[2020]1号),开展“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行动,推动高校完善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体系,健全专利申请前评估和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制度,特别是优化专利申请资助和授权奖励政策,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和转化效益。
同时,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以及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高校等平台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技术转移转化系列岗位,鼓励引入技术经理人参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提升转化过程专业服务和管理能力。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以及职务科技成果管理试点等,通过产权激励、评价导向和创新成果管理等方式,激发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和创造力。
李楠指出,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高校专利转化数量增长迅速,近五年高校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从6000多项增长到2.1万余项,转化金额从33.9亿元增长到110.1亿元。
李楠强调,下一步,教育部将把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为新时代高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支点,结合“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有关要求,重点推动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高校存量专利盘活工作。组织高校根据工作方案要求,全面梳理盘点存量专利,进行评价分类,开展精准对接,促进存量专利转化运用。同时,加强需求导向的制度性产学研合作,建立健全以产业化前景分析为核心的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从源头上提升新增专利的质量。二是推动提升高校专利转化效率。进一步树立以转化运用为目的的专利工作导向,在有关评价、评估、评审等工作中,更加重视专利质量和转化运用等指标。加强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高校专利转化激励,促进高校有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组织存量专利分析盘点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高价值专利创造和高水平的成果转化运用是决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围绕知识产权的高质量创造,高水平保护与转化运用,加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副局长武斌在发布会上介绍,在高价值专利培育方面,中国科学院围绕重大科技项目的部署实施,积极开展专利导航,深度挖掘专利信息,明晰产业发展态势,优化研发路径,做好专利领域布局。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建立了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专员制度,配备专人专职负责。探索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提升专利质量。相关举措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微电子研究所通过开展专利导向的研发,在集成电路领域构建了专利池,在专利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
在促进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方面。中国科学院积极推广需求导向的技术研发管理模式,从源头加强科技创新与企业应用深度结合。积极探索许可、转让等多种转化方式,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促进转化运用。如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探索了附条件许可转化模式,通过与企业深度融合,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积极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探索了“先赋权后转化”“先赋权后独享”等转化新模式,拓宽了成果转化的路径,提高转化运用效能。
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中国科学院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规范院属单位知识产权管理。深入推进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目前已有近半数科研机构通过了认证。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院级知识产权专员600多名,所级专员2000多名。
武斌表示,针对存量专利盘活工作,中国科学院将组织存量专利分析盘点。开发分级分类评估工具,从技术、市场、法律三个维度全面盘点评估,并进行分级分类处理,实现技术保护一批、转化运用一批、开放许可一批、终止维持一批,提高专利转化效率,有效降低存量专利数量。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对无转化或保护价值的专利,及时终止维持;对市场需求潜力较大、具有应用价值的,通过开展专场推介、成果路演等对接活动,促进转化;对适用广泛、适合多方实施的专利,推动开放许可和托管运营。在能源、信息、材料、生命健康等优势领域,注重与企业联合攻关推动转化应用。同时强化精准对接。充分利用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筛选出市场需求潜力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专利,按要求在平台登记入库,通过平台开展精准对接,根据企业反馈进行二次开发,推动成果加速转化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