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俄罗斯名校系列: 莫斯科动力学院申请指南!

莫斯科动力学院(俄语:Московский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是一所位于俄罗斯莫斯科列福尔托沃区的大学,主要领域涉及电力工程学、电子和信息技术。1930年,为了适应工业化对工程师的需求,苏联最高经济会议下令将鲍曼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与俄罗斯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分割成多个学院,并将其中相关院系合并成立了莫斯科动力学院。

莫斯科动力学院是前苏联最著名的大学之一,是俄罗斯能源、电气、电子、信息科学等领域最著名的技术大学之一,该校电子、热能、核能、无线机等专业,在世界属领先地位。莫斯科动力学院于1992年获得“技术大学”称号,2010年被授予“国家研究型大学”称号。

自1946年起,莫斯科动力学院开始培养外国工程师和科研人员。自上世纪50年代第一批中国留学生进入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以来,这些年学校为中国培养了超过270名专家学者,涌现出许多为中国科学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著名学者。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是莫斯科动力学院众多著名毕业生之一,也是莫斯科动力学院的荣誉博士。

学校规模

莫斯科动力学院拥有70个教研室、550个教学型实验室、100多个研究型实验室和一个高等技术中心。学院就读本科生达15 000余人,研究生500人,其中包含来自世界65个国家留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950人。拥有教师1560人(其中17%为教授和56%为副教授)。

该校图书馆藏有近200万册图书。为学员备有本校各科目的课本、文摘、教材、讲义等图书,多种俄文、外文工具书、科学类和文艺书籍,以及俄文和许多外文定期刊物。每个学员均可在图书馆的8个阅览室之一的座位上进行阅读。在笔录室内,学员可随意的利用各种两国文字的百科全书和专用辞典、工具书等。图书馆内还藏有答辩合格的论文5000多份。

院系设置

学院设置:自动化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力学院、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能源效率学院、无线电与电子工程学院、热能与核能学院、水电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工程经济学院、人文应用学院、继续与远程教育学院

应用力学系、动力机械制造系、工艺机器与设备系、电机工业、电机学与电工艺系、电子学与微电子学系、电力系、应用数学与信息学系、自动化和管理学系。

专业设置

动力学与机械强度;高效运行机器与技术工程;水力机械,液力传送与气动传送(流体传动与控制);锅炉与电抗器制造:涡轮机制造;机器人制造技术;热能电站;热能电站的水利工程与供暖;自动化工程与生产;企业经济与管理;工业热动能;

飞机与导弹-航天热动能;自动化工程与生产;经营管理;电子机械;电,电子设备;电子绝缘体,电缆和电容器技术;飞行设备中的电子仪器;环境工程保护;电力供给;电子工程装备与系统;电子通讯;工厂内部的电子设施;经营管理;高压电物理工程学;电力系统及其网络;水电站;电动能系统的自动化管理;

应用数学;技术和工艺的信息标准;在技术工程中的管理与信息;计算机,综合知识,系统与网络;自动化系统设计;光工程技术与光学原理;微电子与半导体收音机;光学电子设备及系统;电子设备和运用;工业电子;无线电与电子;无线电技术;家用无线电设备;无线电网络;超低温下的技术与物理;恒温物理;核电站与安置。

杰出校友

刘广均,同位素分离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阮可强,反应堆物理、核安全专家

周永茂,核反应堆工程专家

韩祯祥,电工、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教授,曾任浙江大学校长

严陆光,著名电工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仲奇,热力叶轮机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庄逢辰,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光义,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厚群,水工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美蓉,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亚太空间多边合作空间技术应用首席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主席团成员

姚绍福,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航导弹武器系统总体技术专家

彭士禄,核动力专家,中国第一艘潜艇总设计师

叶奇蓁,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我国生产发电两用堆设计总工程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