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参与研究生层次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推动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迈入新阶段。如何做好“国优计划”已成为教育研究者、试点高校等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国优计划”的实施将强化“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的衔接,以推动教育系统性改革,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同时,该计划旨在为中小学培养一批研究生层次高素质科学类课程教师,这既是加强基础教育领域科学教师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助推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需要。
当前,实施“国优计划”应充分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独特优势。
一是注重校园文化育人,筑牢家国情怀。从历史发展来看,“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建校历史普遍较长,其发展历程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不断积累了深厚的崇尚科学、爱国奉献的校园文化,以及服务国家战略的“红色”基因,并聚集了大批知名的科学家、院士团队等国家级领军人才。“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对这种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凝练,形成宝贵的教育资源,作为通识教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也可作为“国优计划”教师教育必修模块,建立健全“国优计划”课程体系,通过文化熏染与课程教育“双通道”方式筑牢学生的爱国情怀。此外,“双一流”建设高校还应加大该类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放性,辐射带动其他高校人才培养资源优化和完善。这也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渠道”。
二是注重学科协同育人,拓宽专业视野。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多学科的明显优势。近年来,多学科交叉协同育人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改革的重要任务,这批高校逐步建立健全了多学科协同育人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积累了丰富的协同育人经验。“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落实“国优计划”时,除了加强与师范类高校、优质中小学等机构的校际合作外,更应该注重多学科协同育人经验的挖掘和迁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人才培养路径的自我探索与创新。此外,面对国家战略需求,加强科研创新,服务支撑国家战略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基本使命。这就意味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着引领者的重要角色,能够保障“国优计划”科学教师培养在学科协同中拓宽专业视野,同时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科学研究前沿,充分保障教师教育的前瞻性。
三是注重项目实践育人,夯实科研素养。科学研究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但是,当下师范教育体系中,师范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模式多以课程教学为主,学生尚未充分掌握扎实的科研知识、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等。“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组织科研是高校科技创新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这就能够为学生科研素养的提升提供丰富的实践项目支撑。根据图灵奖得主、关系型数据库的首创者詹姆士·格雷的总结,科学研究范式大致经历了经验科学、理论科学、计算科学和数据密集型科学四个阶段的演变。在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阶段,研究者直接从许多不同来源的大数据中挖掘所需的信息与知识,引导科学研究由传统的假设驱动向基于科学数据进行探索的科学方法的转变。面对科学研究范式的演变,“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的科研团队、科研平台、科研项目等优势,能够为“国优计划”研究生“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下相关科研知识、技能的学习及实践提供全面支撑,充分保障学生科研素养的前瞻性。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