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他是数学“痴人”, 为200年未解的数学难题穷尽一生

世界近代数学三大难题之一的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1”猜想,自1742年提出至今,已经困扰数学界长达近三个世纪之久。哥德巴赫猜想一旦被突破,将会推动现代科学的进步。

有位中国的数学家,一直致力于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并将其论证推进到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他就是数学家陈景润。

01

1948年,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听了来自清华大学沈元教授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之梦,就此种进了他的心中。

1957年,陈景润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正式开始数论研究工作。当时宿舍还未建成,数学所就为他们这些年轻研究员临时租了两户单元房。

陈由伟

陈景润儿子

我父亲的作息时间和别人不一样,就在晚上工作。他怕打扰别人,所以就跟大家商量,能不能他就搬到单元房里的厕所来住。因为反正也没有启用,所以其他的数学家也都很理解,很照顾,就说那你自己要是觉得方便的话,那你就住在里面。当时他是用了一个大木板,放在马桶上,又当桌子又当床,在里面住了三年。

在只有三平米的卫生间里摆开一张木板后,连转身的空间都没有。冬天冷了,没有暖气,他就用纸糊上窗户,在屋子中央挂一个很大的灯泡,照明兼取暖。有时遇到复杂的问题,陈景润蜷缩着身子趴在床板上,一算就是一整晚。

不久后,数学所宿舍楼盖好了,大家搬回了集体宿舍。为了不打扰别人,陈景润在楼道拐角处找到了一间大约6平方米大的房间,开始追逐他的梦想。

李尚杰

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6.5平米的小屋,从进门到窗子之间只有一个床的距离,电灯什么的也没有,也没有桌子,这床头底下就摆一个煤油灯。他就把床撩开,他说就在这写字。

此时,对于哥德巴赫猜想这一问题的解答,一直停留在“1+3”。并且有数学家在发表论文时宣称,用于解答猜想的筛法,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不会有人能够凭此方法将结果向前推进了。

但陈景润并不这么认为,在不懈努力下,他对前人所做的筛法做出了重大的改进,并写出了多达200页的论文手稿,推动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前进,由此证明了“1+2”。

1973年,陈景润将哥德巴赫猜想的成果写成论文,发表在中国著名的学术期刊《中国科学》上。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关注。“1+2”被数学界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

02

几十年的时间,陈景润将全部精力都用在学术研究上,直到45岁这一年,才开启了生命中唯一的恋情。

1978年秋天,陈景润在来到解放军309医院进行赴美讲学前的身体检查时,遇到了来进修的由昆,对她一见钟情。

真诚就是最好的答案,陈景润和由昆就这样相爱了。婚后,陈景润依然继续学术研究,对妻子也尽可能给予更多关爱。婚后一年,两人便有了爱情结晶。孩子出生后,陈景润肩负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买菜、做饭、热奶、换尿布,做得有模有样。

每当夜深,家人睡去,陈景润都会轻手轻脚地回到书房,继续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虽然休息时间很少,但是他却乐在其中。令人没想到的是,一场意外,打破了这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

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在过马路时,被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造成脑部损伤。雪上加霜的是,之后在一次坐公交时,他又被拥挤的人潮挤倒在地,陷入昏迷,被送进医院。

同年年底,陈景润被查出患了帕金森综合征。虽然医生们全力救治,但陈景润的病情恶化得很快。

陈由伟

陈景润儿子

他当时尽管是在医院里面,还是保持着高强度的研究工作。在打点滴的时候,他就要求永远不要扎他的右手,因为他要写字,所以那时候,他基本都扎左手,后来左手扎肿了,不好找血管的时候,他就宁可扎脚,他也不会让扎他的右手,就继续保持写字。

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生前曾留下遗愿,死后要将遗体用于医学研究。这也是陈景润为科学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

陈景润用自己的一生,阐释了基础理论研究的意义所在。他的成果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领域,至今保持着世界纪录和领先地位。他用生命诠释了“1+2”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数学命题,更是一种科学探索的精神标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