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高博会动向丨ClassIn发布“双屏”方案!这一次 重新定义“黑板”

在全球加快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智慧学习环境的打造,被视为重要的支点。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融入了新技术的教学环境,对教学不仅没有促进,甚至产生了阻碍作用。

斯坦福大学在2019年面向老师们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只有9%的教授认为学校的教室是“灵活”的,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能主动适应派给他们的教室”。

而在教室空间中,起到核心作用的,莫过于教室里的黑板。

作为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教学展演工具,黑板经历了传统黑板、投影、交互式电子白板到互联黑板的发展过程。在功能上,它们实现了进阶,却仍然没有完全满足教学——这一极其复杂的人类活动的需求,同时,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的不断革新,也呼唤“黑板”的新形态。

4月15日,在第61届高博会上,翼鸥发布独创的“双屏”方案。这一方案突破了对黑板的传统认知,以“屏+屏”的组合,可以在尊重老师板书习惯的同时,适应多种教学场景下的展演需求。

在高博会上,ClassIn云端双屏对双屏亮相,无需用HDMI线连接主讲区双屏和辅助屏/远端的双屏,即可实现云端实时联通。

01黑板始终应立于教学创新的潮头

19世纪初,苏格兰教师JamesPillans为了用粉笔表达复杂的信息,将多个平木板并排放在一起,形成了第一块真正意义上的黑板。地理课上,他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描绘出令人神往的山川湖泊。

这一现在看来十分简易的发明,为知识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立下了汗马功劳。直到两百多年后,投影进入教室,黑板的展演形态,才终于有了进一步的革新。多媒体投影技术的介入,填补了黑板无法呈现数字化媒体材料的空白。

再后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出现,进一步增加了自带的资源库,让教学活动得以更加丰富。现在更加流行的,则是互联黑板,它融合了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和教学软件,可以展现、记录数字黑板,还可以实况记录课堂教学全过程,上传至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尽管有多种多样的技术陆续涌入“黑板”,但教师对黑板的需求,却始终没有得到完全满足。

在目前大多数的课堂中,黑板或者黑板+投影,依然是大部分老师的选择。虽然大部分教室已经安装触控一体机,在实际使用时,它的作用更多为替代传统投影仪。于是我们看到:

在一些大型教室中,非常容易存在后排学生看不清黑板细节的问题;

一些理科学科的超长公式,大部分屏幕写不下;

投影虽然丰富了教学内容,却会挡住一部分黑板,进一步压缩老师展示教学思路的空间,同时幻灯片也无法打字、圈点、评注;

当一屏黑板写不下全部内容时,老师只能擦掉再写,这会时不时打断教学思路,而且老师依然在一次次吸粉笔灰......

另一方面,新的教学方式——混合式教学的主流化,为黑板的使用增加了指数级增长的困难。

在全球范围内看,混合教学走向常态化已是必然。美国高等教育IT行会EDUCAUSE发布的《地平线报告》中,混合教学连续三年被列为高等教育行业的最重要趋势;相关调查显示,英美将近半数的学生,表示自己更喜欢面授加线上的教学模式;马来西亚已有19所公立大学的95个学位项目转换为混合学习,学生只需在第一年和毕业年来校园,其间课程可远程参与。

未来,这样的课堂也是常态的:学生不止在教室,也在线上;产研融合的趋势下,大学进一步职业化,越来越多的“社会专家”会线上接入,讲解实务内容。比如,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就有大量实务课,知名量化投资基金经理会线上接入,为同学们介绍最新的业务案例。

而当下的黑板,显然还无法应对新的教学趋势带来的新变化。

图中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矩阵求导与积分》课的真实授课场景。这是一节双师课,左边幕布上有老师线上接入,旁边要放幻灯片或手写板书;线下还有一位老师用纯板书的方式上课。

这样的课程,也存在几点直观的问题:

第一,线上的老师和学生,看不清线下老师的板书,尤其是一些比较小的数学符号。线下学生,也看不清线上老师的神态。

第二,板书内容很多,老师需要上下或左右推拉黑板,内容顺序经常会混乱。且板书擦掉就没有了,无法找回“前文”。

第三,这是一间可以容纳400-500人的大型教室,坐在第10排开外的学生,只能通过辅助屏,不断仰头,才能看到板书。

第四,如果有学生回答问题,线上甚至教室里离得远的其他人很难听清楚。

在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驱动下,各个国家都在摸索教学创新的路径。而要支持教师多样的教学方式,首先就要再次完成对黑板的革新。

02Classln双屏方案:重新定义黑板

在此次高博会上发布的ClassIn双屏方案,既适用于线下教学,也适用于学生单屏接入状态下的混合教学,做到“双屏教学单屏容纳”。它有三大类应用场景:

1、纯板书

即使在一些世界顶级大学,手写板书都还是一种主流的方式。这是因为,手写板书,可以减缓说话速度,便于学生接收信息。同时,黑板也是一个民主的讨论空间。一个定理何以成为定理?老师需要一条条展示推演过程,如果学生有质疑,他也可以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想法,和全班讨论。

站在写满推演过程的黑板前,是著名物理学家的标志性姿势。手写的定理公式,解释着事物运行的规律,打开通往物理世界的奇妙大门。图为物理学家RichardPhillipsFeynman的“黑板肖像”。

因此,一个合理的黑板方案,首先应该尊重老师的板书习惯。ClassIn双屏方案,可以支持板书+板书的场景,两块黑板之间有三种状态:

1)独立不联动,互为补充:可以分别滚动两块数字板书的内容,适合需要一边写定理,一边写证明,或者一边写解法A,一边写解法B等教学场景。

在复旦附中双屏教室里,老师们进行新课标教学研讨。

2)联动且连续,无限书写:目前市面上的双屏方案,板书依然是割裂的,和PPT的翻页没有本质区别。而ClassIn的两屏板书是连续的,当一屏黑板写不下时,老师可以启动第二屏黑板继续写,上下滑动,第一屏可以丝滑衔接到第二板板书,第二屏则衔接到第三板板书,确保知识点内容的正确、流畅衔接,改变了传统PPT前后内容分割的情况,方便教师对前后知识点进行对比,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做笔记、思考、推论,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同时书写,实时显示:适用于两名学生同时上台解题等场景。学生A和学生B分别在屏1和屏2作答,两个人的解题过程可以实时在两块屏幕显示。如果有远程学生接入,也可以和线下学生同屏操作。

同页双屏联动状态下,支持线下学生同时在两屏分别书写,也支持混合教学中远程学生接入,与线下学生一同拖拽、书写。

2、板书+多媒体

PPT虽然扩充了课堂容量,但它是静态的、不变的内容,而课堂是生成性的,需要随着学情、互动做出变化,因此,板书+多媒体的配合就十分重要。比如,当学生阅读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材料时,可能会临时提问:“这里的时间线是怎样的?”老师则需要使用板书画出时间线。

它更多会在这些场景中使用:

1)幻灯片+板书:比如化学学科中,一边用图片还原实验过程,一边通过画图对实验过程进行进一步的拆解,还可以时不时对PPT进行圈画、批注。

2)板书/幻灯片+第三方工具(浏览器、虚拟实验平台NOBOOK等):比如地理学科中,一边讲解地域文化的理论知识,一边使用谷歌地图展示实景景观,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知识。化学学科中,一边列出学习目标,一边使用虚拟实验平台NOBOOK展示实验操作。

学生可以连接到全球的知识资源和教育平台,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教学内容以双画面的形式呈现,同时激活学生的大脑语言系统与非语言系统,增强学生的记忆和识别能力,促进知识的建构。

3、视频墙+多媒体

不管是混合式教学还是混合式教研,都需要关注到近端与远端的交流。单屏状态下,线上老师或学生只能“挤”在角落,把更多空间让给板书或PPT。老师的目光也会习惯性落在线下学生身上,容易忽略线上学生。

ClassIn的视频墙功能,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1)视频墙+幻灯片/板书:ClassIn双屏方案中的视频墙,允许灵活更改远程参与人人像的布局,如2×2、3×3、4×4等,自动翻页、轮转上墙。

深圳中学龙岗学校,教研场景下,可以轻松将远程的讨论室、会议室接入到现场,远程老师和线下老师都可以看到PPT内容,线下老师也可以在LED屏幕清晰看到多个其他校区的老师。

2)本地摄像头+幻灯片/板书:一屏展示教学内容,一屏追踪老师或学生。

北京大学未来学习空间,一屏展示幻灯片,一屏展示本地摄像头。本地摄像头追踪老师人像,老师可以任意在教室内走动,方便远程学生看到。学生不管坐在前排还是后排,回答问题时都可以通过本地摄像头展示,方便全班同学看到。搭配3块级联的波束成型吊顶麦克风,无需戴麦,线上和线下学生都能清晰地听到老师讲课,在线学生也可以听到教室内任意座位的学生的发言。

对于线上学生而言,以上三种场景,虽然他们是使用pad或电脑单屏接入,但可以通过灵活切换主屏和副屏,拥有双屏的学习体验,而且可以同时打开老师上传的课件。

点击圆框内的切换按钮,即可切换主屏和副屏。

学生远程接入时,可自由切换课堂主屏、副屏板书以及教学课件。

在老师授予“允许学生自由浏览”权限后,线上学生还可以自由翻页文件,自主掌握学习节奏。

此外,ClassIn还具有单账号多设备登录的能力,可以将双屏复制成三屏(主扩+主)或四屏(主扩+主扩)。在多种场景下,也可以使用ClassIn云端连接多块屏幕,同步共享展示内容。

结语

虽然看上去仅仅是“增加了一块屏幕”,但辅以ClassIn强大的工具和联通能力,完全可以有效解决传统黑板教学的痛点,契合混合教学主流化的教学趋势。黑板不再困于物理意义上的一方有限空间,而是成为了可以随心灵活排布板书、幻灯片、浏览器、各类文件,可以联通线上线下的无限空间。

教育科技产品的创新,动力来源于自身发展,更来源于满足老师们教学创新需求的自我鞭策。搭配ClassIn双屏,期待可以减少老师们教学创新的阻碍,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