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将围绕“四个平台”共创就业育人新模式,共建区域性就业工作联合体。即:紧密围绕临港新片区人才需求,面向国内外高校发布引才政策、岗位需求信息,打造一体化就业协作平台;结合临港新片区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的高效融通,搭建产业发展需求侧和人才供给侧紧密对接的产教联动平台;凝聚各方资源,开展以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为背景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提升项目实践,打造联盟成员单位之间协作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合作平台;发挥高校优势开展相关研究,为产业政策、人力资源配置等提供决策咨询,打造就业育人的智库研究平台。
据悉,首批联盟成员包括全国30余所高校,34家临港新片区企业。涵盖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上海“3+6”产业体系和自贸区临港新片区“4+2+2”前沿产业集群。联盟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战略集中承载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地的临港新片区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创业,为支撑临港新片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如何将人才的市场需求侧与高校的毕业生供给侧进行联动,成为联盟关注的重点。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副主任方伟表示,联盟将以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为依托,开辟临港新片区专栏,开展临港新片区政策、岗位的宣讲和公益直播,扩大影响力。同时,联盟在供给侧邀请全国高校毕业生赴临港新片区企业参与实习实践;在需求侧吸引优质单位在临港新片区设立奖教学金、就业基金;共同开展就业育人项目、生涯服务项目等就业研究,为新片区牵线搭桥,切实发挥联盟招才、引才的作用。
校企供需对接活动,成了现场的“热点”。“公司的临港基地人才缺口较大,急需集成电路、测试芯片、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常女士表示,希望与联盟成员开展跨地、区、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先生则表示,公司的人才培育体系相对成熟,希望更多高校能够合作开展就业育人项目,相互赋能提速,强化优势对接。
上海电机学院院长龚思怡表示,联盟将人才的市场需求侧与高校的毕业生供给侧进行联动,通过探索就业育人新途径、打造就业实践新平台、开辟智慧就业新渠道、开展就业研究新探索等方式,最大限度凝聚政府、高校和企业多元主体的资源和力量。据悉,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上海电机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卓越现场工程师”,学校主动服务临港新片区建设,近三年就业率始终保持98%以上;每年近60%毕业生从事工程技术类岗位,10%毕业生扎根临港新片区服务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