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
殷飞,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心理健康与脑科学”江苏社科普及基地副主任
读者提问:
我家孩子上小学三年级,看了网上各种关于校园欺凌的新闻,我很担心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遭到欺凌。如何预防孩子遭受校园欺凌?作为家长我可以做些什么?
专家答问:
这位家长的担忧,不少为人父母者都产生过。在看到各种令人触目惊心的校园欺凌信息及由此导致的悲剧时,我们每个人的心都会不由得揪紧。建议家长一方面不用过于紧张,另一方面的确应在平时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对于校园欺凌也需要让孩子有所了解和警惕,避免让孩子成为受害者。
一是和孩子讨论人际交往中的界限,帮助他认识什么是欺凌。
预防欺凌,首先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欺凌行为,明白人际交往中的界限,这样既能避免孩子将欺凌行为误解为同伴们之间的玩笑,也不会草木皆兵地将正常互动中的矛盾或冲突上升为欺凌行为,帮助孩子树立恰当的自我保护意识。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欺凌和玩笑的区别在于语言或行为的发起者是否具有恶意。同时要让孩子明白,玩笑或玩闹也是要有分寸的,如果对方在玩闹的过程中让你不舒服了,一定要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人和人的关系应该是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任何人都不能违背你的意愿,强迫你接受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否则容易失去界限,滑向欺凌的边缘。
二是了解孩子在群体中的处境,结合孩子的性格进行个性化指导。
孩子的世界也是个小社会,他们之间的关系常常呈现出一些人性中本能的特点,如慕强凌弱。有些弱势的孩子在群体中容易成为被欺凌对象,如身体有残疾、性格软弱、动辄好哭、竞争中处于弱势以及朋友较少或独来独往的孩子,他们更容易成为同伴孤立或恶作剧的对象,同伴会根据他们在被欺负时的反应,选择进一步的态度和行动。
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关注那些在身体、性格、成绩或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孩子,通过观察、交流以及家校沟通等方式多方位了解孩子在群体中的处境,及时予以敏锐的关注与指导。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指导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选择适合的应对方式和保护自己的方式。那些较难在第一时间“奋起反抗”的孩子,不能只是鼓励他们“打回去”或者指责他们懦弱,这样只会让他们进一步产生心理压力和自我否定,在人际关系中还容易产生新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三是建立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愿意与家长沟通并获得支持。
如果自己的孩子常被老师批评,家长更要重点关注。在欺负那些经常被老师批评的同学时,欺凌者往往会自以为理直气壮,比如他们会认为:“老师都不喜欢你,我们可以攻击你”“你让老师生气,我们就可以排斥你”等。
因此一方面建议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为孩子营造一个可以安全倾诉的家庭环境,当孩子对父母建立起了信任,自然会愿意和父母沟通,遇到问题也会寻求父母的帮助。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多和老师保持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总之,父母的关爱、理解和支持是孩子底气和自信的重要来源,能让他们内心有更多力量去战胜外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