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学历贬值的残酷现实, 重回3500的时代

3月中旬到现在,经历4轮校招面试,得以一窥现在学历贬值的“可怕”现状。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央企的校招,一直都是年轻人心目中的“香饽饽”,到了如今疫情后,市面上岗位少了,我们面试门槛虽然从来没变过,但是HR推送过来的简历,对比前两年简直“卷”出天际了。

今年校招放出来的岗位,我们部门也就3个名额的一线基础岗位,岗位内容也就是日常后勤的物资管理,偶而再整理整理报表。刚入职的岗位薪资扣完社保公积金等等,到手基本上就3500左右了。这岗位原本只需要个大专学历就足够了,但现在瞅瞅简历,又是985/211硕士,又是优秀学生干部啥的,各种奖学金奖项“琳琅满目”。

实际从面试过程来看,个个表现优异,能说会道。想想我们十几年前刚出校门那会儿,表达能力和自信程度比这些同学差远了。恍惚间,差点以为是在面试管理培训生,还是直通总经理办公室那种,如此优秀的学生干部、硕士们都得去抢“搬砖”的活儿了?这一下子就有了点学历贬值速度比股票跳水还快的感觉。

再看“党员”这一条件,前两年面试,党员身份本来是个加分项,现在就成了标配了?要都是党员的情况下,还得看是不是优秀党员,有没有拿过什么奖。给我的感觉,这哪是找工作啊,简直是参加选“秀”节目。

就这个话题,我还专门跟HR的同事聊了下,这么个基础岗位,未来发展空间也有限,而我们只需要适合的就好。那为什么都推这么好的“苗子”过来,HR直接就一句,已经这么多好的简历了,还要啥大专的。

我的天,这985/211学历和党员身份现在居然被当成了筛简历的硬指标,但真正到了工作岗位上,它们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有时候,一个拥有硕士学位的新人,可能还不如一个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大专生来得得心应手。而党员身份,在某些岗位上可能确实能体现出其先进性,但也不是所有岗位都非得党员不可。

对于这些好不容易跨过学历和身份门槛,顺利进入央企的新人来说,我估计上岗后的心理落差也是不小的。原本以为有了高学历和党员身份,就能一帆风顺,可现在却只能从基层岗位做起,也不会有专门的培养机制和资源来倾斜,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要面对学历贬值的现状与对职业发展的考量,曾经的“高学历=好工作”的模式正在逐渐瓦解。除了要弄清“校招”和“管培生”的区别外(当然,如果有条件,我个人还是觉得一定要挤到管培生的赛道上),还是需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好分析:

学历贬值并不意味着能力贬值。无论哪个年代,择优筛选都是招聘者的首选。尤其在央国企的面试中,不难发现,除了把学历和党员身份当成硬性指标外,还是需要比拼求职者的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所以即使满足门槛要求,也需要通过不断观察学习和积累经验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才可能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职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是需要选择选择合适自己的岗位。校招虽然进来是在基层岗位,但还是有晋升机会的,只是过程可能稍长。如果没有职业兴趣的支撑,应该是很难度过刚入职一年内的心理落差时期。所以要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学习岗位向上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或者管理能力。否则仓促进入一个不熟悉的行业,或者不喜欢的专业岗位,就白白浪费了时间,也得不到任何收获。

学历贬值从目前来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互联网的造富神话逐步消散的同时,起始薪资也没大家预期的这么好了。这个大家都得坦然面对,调整到一个正确的心态。学历只是求职的一个敲门砖,真正决定我们职业发展的还是能力和态度。所以也不用过分依赖学历来评判自己的价值,而是应该更加注重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只要有真才实学,还是有机会往上走。毕竟,能创造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终究还是属于那些敢于拼搏、勇于追梦的人。

对于这个社会问题,大家是怎么看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