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讯(记者 王赟) 5月4日,《人民日报》分别刊登了2022-2023学年度100位本专科生、100位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博士研究生刘震、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廖天一从全国近10万名本专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中脱颖而出。
刘震是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交通运输工程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最初开始读博的时候,他往往也会陷入一筹莫展的境地,复杂的数据,混乱的思路,难理的头绪,重重困难挡在面前。每当他受挫时就会想起老师的话,老师曾说判断一个人适不适合读博,主要看两点,第一是喜欢,第二是坚持。
刘震在一次次反复叩问中意识到,读博并非仅抱着一腔热血,也并非每次的尝试都能有所收获,而是需要厚积薄发,像滴水穿石一样,持之以恒地积累和努力。抱着这样的信念,他将课题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道路基础设施耐久性与安全性数字化、智能化体系建设中,取得了5项关键技术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刘震的研究成果创新了公路智能无损检测与三维可视化管理技术,为服务交通新基建、“四好农村路”等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个人科研之外,刘震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指导4名硕士生人均以第一作者发表 SCI 论文至少1篇,均获得国家奖学金。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获江苏省本科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他担任团支书,积极参加献血、物资捐赠、疫情防控、爱心支教等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超100小时。
刘震强调,人要敢想敢争,要有追求。在计划好自己的事情、定好目标后坚定自信,埋头苦干,成功自然会水到渠成。未来,刘震将继续用脚步丈量使命,用科研创新成果服务社会,不断奋进,努力成长为具有“富交院特色-承东大精神-担时代重任”的交通强国建设接班人,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廖天一是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工程专业2020级学生。大学初期,廖天一遭遇了多次挫折,包括学生会落选、竞赛失利等。辅导员给了他两条建议:“当你感到迷茫时,请结识两个朋友——一个是操场,可以强健体魄;另一个是图书馆,可以增长知识。从此,他深耕于图书馆,不懈探索。
优异的学习成绩是对廖天一同学持续付出的肯定。本科四年,21门课程满绩,64门课程90分以上。累计绩点排名专业第一,还曾两度被评为校“学习优秀生”,两度被评为校“三好学生”。
廖天一自大二起投身实验室,自学研究生课程,凭借大一数理的扎实基础,学习新知识游刃有余。廖天一师从王承祥老师,王老师说过,“虽然我国在5G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源头性创新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段话深深触动了廖天一,他立志要突破信道仿真软件领域“卡脖子”的问题,为我国6G研究奉献自己的力量。他主持了国家级大创项目“基于反向射线追踪算法的6G全应用场景信道建模研究”,研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6G信道仿真软件,攻克多项难题。更是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EI论文一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一项。
“春华秋实”是廖天一同学大学生活的缩影。面对初入大学时的迷茫,廖天一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优异的学习成绩、丰硕的科研成果、无私的志愿服务都是廖天一同学热爱与执着的证明。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