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月就是很多学子、家长翘首以盼的高考,最后的备战阶段,有的人继续高强度备考,有的则采取适当的休息调整策略,只为在最后一战中发挥完美。
很多人说,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还常常将问题归结为“智商不够”,导致一些人在还没有开跑就信心大减,不战而败,影响自己成绩的提高,那么高考究竟和智商有没有关系呢?
智商(智力商数)的概念,最初是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当时制定出了第一个测量智力的量表——比奈-西蒙智力量表,1922年传入我国,随后不断发展推广。在当代关于智力的多个评价要素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力定义:“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当人们在学会观察事物之后,他逐渐会把各种不同的物品、事件、经验分类归纳,不同的类型他都能通过思维进行概括。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归根到底,就是归纳能力。
智商足够高,面对高考资料的各种概念、理论、逻辑,会有更强的归纳总结能力,在平时,高智商人群就像在脑袋里有后台运行的APP,一直在总结归纳,慢慢能比一般人先领悟到解答题目所需要的知识点是什么,手里要用的工具是什么,最后的表现就是“学习能力强”、“不怎么听课但成绩好”。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高智商人群虽然占据优势,然而高考却并不完全是智商测试。大家都知道,很多试卷尤其是理科卷,题目都分为基础题、进阶题、高难题,前面两类题型占到了绝大部分。如果每张试卷能把基础、进阶题完成的很好,最后总分仍然不低,而解答这些题目的能力,和智力智商关系不大,因为这些题目的理解门槛不高,反而是和细心、谨慎、心态等其他要素关联紧密。
此外,很多名师和机构在考前都大力推崇“押题卷”,这些押题卷通常都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以往高考的出题思路进行大量的分析,总结出来的一些答题套路,并给出了一些题目例证。就像是抖音大数据分析一样,分析出题者的心理、喜好,针对性地推出一些练习方法。而考生只要按照这些总结的套路进行“填鸭式”训练,“题海战术”式训练,这些答题能力都是可以训练出来成为肌肉记忆的,到了考场上,你甚至不用多想,凭借习惯都能写出答题方法来。如果运气好的话,一个普通考生押中了一两道大题,成绩会更高。
所以说,高考并不完全是智商测试,普通人要相信龟兔赛跑的道理,只要坚持到最后,总不会有让自己失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