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李碗容
实习生张伊婷刘嘉慧
通讯员汪伟颋左盈
5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该校2024年本科招生相关情况及最新招生亮点。极目新闻记者从会上获悉,2024年华科大计划招生7225人,机器人工程、供应链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计算金融四个新增专业首年招生。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行动的号召,满足数字时代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该校还新增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项目。与此同时,该校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实施“创新能力跃升计划”“启明·星计划”“国际胜任力提升计划”三大行动计划。
华科大新闻发布会现场
机器人工程等四个新增专业首年招生
发布会上,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助理、本科生院院长文劲宇介绍,华中科技大学一直倡导和努力践行“一流大学、一流本科”,让学生在华科大享受最好的本科教育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华科大新闻发布会现场
自建校以来,该校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与祖国同频共振,学校把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出发点。今年该校计划招生7225人,机器人工程、供应链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计算金融四个新增专业首年招生。并且,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行动的号召,满足数字时代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该校还新增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招生办公室主任周智皎介绍,该校全国的总招生计划为7225人,是双一流高校中招生人数较多的高校之一。华科大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科齐全、实力突出,有108个本科招生专业,正形成“顶尖工科、强势医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的学科发展布局。
结合今年学校全面优化修订的各专业培养方案,该校将进一步规范大类构成。采用按院(系)大类招生的模式,大类中包含专业均不跨院系,可以在更大程度上精准对接考生的选择需求。同时,今年学校继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围绕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要求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继续扩大工科优势,加大对基础学科的建设。“启明·星计划”4类实验班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采用高考直接招生和入校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为考生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此外,临床医学(八年制)继续面向高考直接招生。
在转专业方面,学校充分满足学生的专业志趣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入校后共享有四次申请转专业的机会:第一次是进校即可申请参加选拔进入部分实验班学习;第二次是第一学期末,学生可申请在全校范围内转专业;第三次是在大二学年时,可在学科大类内部申请转专业;第四次是在大三学年时,可申请在院内学科类内部转换专业。今年具体转专业政策以学校正式通知为准。
发布会上,机器人工程专业主任、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欢教授介绍,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机械工程学科与人工智能、计算机、光电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成为新趋势。今年,依托该校机械工程A+的优势学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学院新增设立了机器人工程专业,以共融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机器人化智能制造为专业底色,致力于培养机器人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机器人工程专业将会在机械类中招生。
机器人工程这一新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学生将在8位两院院士带领下、依托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的科学研究。“学院在机器人领域的科研水平处于国内第一方阵,机器人工程专业的设立正是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推动科教融合、知行合一,培养出一批能够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的拔尖创新人才,把高水平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赵欢教授说。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该校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刻认识到只有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着眼点,才能不断激发学生自身的内驱动力。文劲宇介绍,该校是国内最早践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高校之一。针对2024级本科新生,学校全面优化修订了所有专业的培养计划,着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深受学生欢迎和同行认可的高水平课程;学校已建成世界一流的工程实践创新中心,力求使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集中体现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近年来学校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构建条件、优化管理,学生活动综合体分布在各个学生社区,使学生“足不出舍”就能做学问、搞科创、交流心扉,锻炼身体,校园中形成“大师常常见”“周周有展演”“月月有比赛”的新常态。
华科大新闻发布会现场
文劲宇介绍了该校“三大行动计划”。一是“创新能力跃升计划”。华科大是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最多的两所高校之一,这些平台在产出丰硕的科研成果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引擎”。同时,华科大也是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特区项目最多的高校。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顶级平台在本科生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推进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科技前沿。每年有超过2万名学子投入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大赛中,在最新发布的(2012-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总榜单中,华科大位列全国第二。面向2024级本科新生,学校将开设一批人工智能课程,构建普及类、基础类、专业类三个层次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让全校各专业学生自行选择、满足未来在AI时代的需要;同时,学校将设立本科生自然科学创新基金,用于支持优秀本科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尽早开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的学术研究
二是“启明·星计划”。早在2008年该校就在全国率先创办了“启明学院”这一本科人才培养特区。2022年,启明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试点。十几年来,各类实验班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启明”品牌下目前设置有“启明”实验班、“强基”实验班、“未来”实验班和“创新”实验班四类实验班,集中学校11个优势工科医科专业、7个强基计划专业、3个学科交叉专业和多个院系特色专业的优势,探索贯通式人才培养,并严格考核、动态进出。
2024年,学校将通过“启明·星计划”,继续加大对拔尖卓越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实验班中全面推行“文化素质教育2.0”系列课程;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和培养作用,将“一生一导师”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推行实施学生培养实验室轮转制度,开展一流学术训练,为学生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是“国际胜任力提升计划”。近年来,学校通过实施“一校十校”校际核心伙伴建设计划、“一院一校”学科战略伙伴建设计划等国际合作计划,已与世界上4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高校和机构签署实质性合作协议。以此为基础,新的“国际胜任力提升计划”将面向全体本科生,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胜任力的创新型人才,通过“世界顶尖大学交流”“世界一流学科交流”“全球视野拓展”三类资助,每年支持1000名以上的本科生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进行出国(境)交流,最高资助额度达10万元。
实验室轮转课程是面向低年级本科生开展的特色课程,学校依托优势学科的科研平台资源和科研项目资源,让学生低年级就能深度接触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室和课题组,了解相关学科发展前沿及未来研究方向,开展科研启蒙教育,开阔学生学术视野,为其未来学术研究方向和研究生阶段导师选择打下基础。
启明学院副院长黄刚补充介绍了学生培养实验室轮转制度。实验室轮转过程中,学生可以与不同研究方向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开展深入研讨和交流,并结合个人志趣,选择某一个研究方向开展早期科研训练,获得实践学分和项目经费资助。
2023年,学校面向未来技术实验班120名学生,开展了为期16周的实验室轮转课程,围绕信息与人工智能、机械制造与集成电路、生物医学与大健康3个领域方向,从全校范围内遴选了43个不同方向的高水平实验室供学生选择。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课程结束后进入到相关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并取得显著成果。例如2021级本科生周鑫通过实验室轮转,大二初就进入人工智能方向的顶尖实验室,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的指导下开展计算机视觉研究,大三下一论文被该领域国际顶级会议接收,担任国家级大创项目负责人,已接收或在投论文4篇,为启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