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四

命题报告

命题新方向:论述类文本阅读选取与文艺理论相关的社科论文,选材注意时代性、热点性;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自低糖饮食、健康减肥三则材料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同时伴有图片,考查对文本信息的准确感知和驾驭能力。选择择题出现了流程图的形式,包含的信息要点更丰富,带有很强的综合性。 文言文阅读关注教考衔接,命题课内课外相结合,语言文字运用按九省联考题型命题,作文采用漫画作文,对人工智能的思考,贴合高考命题的风向。

命题新情境:命题注重创设个人体验类情境,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创设的情境与考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事都存在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因此学者观察研究社会人生不能摆脱客观时空的限制,必须依据实事求是原则,清晰了解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一方面要立足社会发展的基本逻辑和人生经验,另一方面又可以甚至需要超越客观事实,用合理的想象和虚构来打动人心、表现生活。《三国演义》描写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期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百年斗争兴衰史,虽然全书大体轮廓、基本线索、主要人物及重大事件等,与《三国志》等历史典籍记载相一致,但也有不少地方纯属想象虚构。文学创作的想象虚构举不胜举,在神话、童话、科幻等浪漫主义创作中更是异彩纷呈。在现实生活中,捕风捉影、异想天开、空穴来风等常常是被谴责被否定之事,可在文学创作中只要运用合理往往能成为生花妙笔。

②凭个人爱憎或感情冲动看待和处理事情,在现实中多半被认为是一个人不成熟、不理智的表现。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文学创作,其思维过程则常常伴随情感活动,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过,文学情感与一般情感不同,它多半不是嬉笑怒骂的直接宣泄和表白,而是借助艺术形象予以呈现和传达。曹植遭遇哥哥曹丕的刁难和迫害,命他七步之内赋诗一首,写不出来“则行大法”。若曹植直呼“你我本兄弟,相害何太急”,那就是一般情感的倾诉,就不入诗和文学的殿堂,最多只是在文学的外围转悠。可他吟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七步诗》,用豆秸煮豆的形象来比喻兄弟之间骨肉相残,就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文学创作的奥秘,要点就在赋予形象以情感。豆如何能“泣”?如何能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之声?文学家与一般人在天赋或曰天性上的差异,大半就在于能否对与描写对象在情感上同频共振。

③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形象反映生活。由于形象总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如何使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超越个体感性的存在,包含更加丰富的内涵并具有更大的普遍意义,历来是优秀文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文学创作不能像社科研究那样,以扩大调研、统计的数量与规模来保证归纳定性的可靠性及其价值,而只能通过赋予具体形象更加鲜明的特征和更为深厚的意蕴,来增加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陈忠实《白鹿原》所刻画的,不过是陕西关中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白鹿村,以及这个村里白嘉轩和鹿子霖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但《白鹿原》的意义,或者说作品所给予我们的感受和启示远不止于此。它是以“小村庄”来映照“大社会”,以“小村庄”的岁月皱褶来表现“大社会”的时代刻痕,用陈忠实自己的话来说,“是以写家族史来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发展”。亦如评论家雷达所言,《白鹿原》“铺开了一轴恢弘的、动态的、纵深感很强的关于我们民族灵魂的现实主义画卷”。

(摘编自钱念孙《好作品如电流,贯通文学世界与现实生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者和文学家观察研究社会的方式全然不同,前者力求真实可信,后者重视合理虚构和想象。

B.文学创作以形象思维为主,思维过程中常常会伴随与现实人类一般情感不同的文学情感。

C.文学家与一般人在天赋或曰天性上的差异具体表现多在是否能够与描写对象产生情感共鸣。

D.文学家要增加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就要赋予具体形象更加鲜明的特征和更为深厚的意蕴。

【答案】A

【解析】“方式全然不同”说法绝对,“前者力求真实可信,后者重视合理虚构和想象”错。原文“学者观察研究社会人生不能摆脱客观时空的限制,必须依据实事求是原则”“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一方面要立足社会发展的基本逻辑和人生经验,另一方面又可以甚至需要超越客观事实,用合理的想象和虚构来打动人心、表现生活”强调学者“依据实事求是原则”,不是力求真实可信;文学家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没有强调更重视虚构和想象。二者观察研究社会的方式也不是全然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有三段,为并列式结构,观点齐头并进,从三个维度论述作家文学创作的途径。

B.文章引用《文心雕龙》的内容来论证文学创作的思维过程常常伴随情感活动,增加文章厚度。

C.李白《望庐山瀑布》虽然只写一地景色,但仿佛写尽天下瀑布,这可作为第二段的论据。

D.第三段比较了文学创作和社科研究的区别,论证作家以形象反映生活时以小见大的方法特征。

【答案】C

【解析】李白《望庐山瀑布》虽然只写一地景色,但仿佛写尽天下瀑布,强调的是艺术形象超越个体感性的存在,包含更加丰富的内涵并具有更大的普遍意义,这是第三段的观点,与“赋予形象以情感”的观点无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国演义》的很多内容与《三国志》相同,但其精彩情节都靠虚构,说明文学创作中虚构的重要。

B.《七步诗》采用拟人化手法,用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和传达情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C.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文学家综合自己的体验,创作出的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形象。

D.《白鹿原》中的“小村庄”是小说描写的地方,而“大社会”指时代变革在白鹿原的具体表现。

【答案】B

【解析】A.“都靠虚构”错,原文是说“也有不少地方纯属想象虚构”。C.“完全不同”错,原文说的是“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D.“指时代变革在白鹿原的具体表现”错,原文是说以“小村庄”来映照“大社会”,“大社会”指的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根据《食品营养成分基本术语》(CB/Z21922—2008),碳水化合物是糖、寡糖(低聚糖)、多糖(包括淀粉和除淀粉之外的所有植物多糖)的总称,其中的“糖”是所有单糖、双糖的总称。食品生产中常用到的单糖包括果糖、葡萄糖等,它不能被水解,但能被人体直接吸收。任何糖类都必须先消化成为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常见的双糖有蔗糖,是消费者日常接触和食用最多、最直接的糖。功能性低聚糖有异麦芽低聚糖、海藻糖、低聚果糖、低聚甘露糖、大豆低聚糖等。功能性低聚糖是一种进入肠道内优先为肠道微生物所利用的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特殊功能糖类,一般不被消化吸收。随着食品工业技术的发展,世界上糖的用量和人均摄入量也在逐年增加。糖摄入过量,是导致肥胖、“三高”问题及龋齿等口腔疾病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程江华《吃糖需懂”糖”》)

材料二:

糖对人体来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不论你已经吃下了多少食物,你的胃总能给甜食腾出更多的空间。这背后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糖的成瘾性。糖会作用于大脑的奖励中枢,让你一吃就快乐。当你加大糖的摄入量并提高食用频率,你对糖的耐受性也会随之增强,进而需要更多更频繁地吃甜食,才能再次感到同等水平的快乐。如果这时你停止吃甜食,就会受到戒断反应的煎熬,比如头疼、打战或情绪波动等。人们爱吃糖的第二个原因是,食用糖会导致胰岛素的过量释放。当体内有过多的胰岛素时,下丘脑接收瘦素的过程就会受到干扰。瘦素是从脂肪细胞中释放的内分泌素,是一种能让大脑感到满足的物质。因此,当大脑无法接收到瘦素时,就会得出身体正在挨饿的结论。例如,当你在午餐前饮用了大量含糖的碳酸饮料;理论上你的胃已经被填满,但实际上在午餐时你会食欲更盛,因为大脑觉得身体正在挨饿。

(摘编自李霁航《精制碳水——甜蜜的负担》)

材料三:

当我们摄入的糖(不管是来自主食,还是来自甜品)被消化分解为人体能够利用的葡萄糖后进入血液变为血糖,血糖通过血液循环为各大器官提供能量,多余的能量会暂时存储在肝脏(肝糖原)和肌肉(肌糖原),再多余就会转化为脂肪长期存储。所以,按照能量平衡的原理,摄入过量的碳水,最终会转化为脂肪存储于体内。

(摘编自《减肥路上的”蒙面杀手”·—碳水化合物》)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碳水化合物是糖、寡糖(低聚糖)、多糖(包括淀粉和除淀粉之外的所有植物多糖)的总称”“其中的‘糖’是所有单糖、双糖的总称”,选项缺少“多糖”,表述不全面。

故选A。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体可以直接吸收的糖是单糖,而消费者日常接触和食用最多、最直接的蔗糖是双糖,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

B. 糖作用于大脑的奖励中枢,人吃糖会产生快乐的感受,而如果不吃甜食,就会产生头疼、打战或情绪波动等戒断反应。

C. 人们饮用大量含糖的饮料后,会过量释放胰岛素,从而影响能让大脑感到满足的瘦素的接收,导致人的食欲更盛。

D. 人体摄入的糖会转化为血糖,血糖在人体中会为全身细胞提供能量,多余的能量会暂存于肝脏和肌肉,再多余的会转化为脂肪。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B.“如果不吃甜食,就会产生头疼、打战或情绪波动等戒断反应”错,原文有条件“当你加大糖的摄入量并提高食用频率,你对糖的耐受性也会随之增强,进而需要更多更频繁地吃甜食,才能再次感到同等水平的快乐。如果这时你停止吃甜食,就会受到戒断反应的煎熬,比如头疼、打战或情绪波动等”。可见,选项说法不准确。

故选B。

6. 现在很多人谈“糖”色变,视“糖”为“洪水猛兽”,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糖”?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 理性看待“糖”。①糖能够通过消化分解为人体提供能量。②吃糖可以让人感觉快乐。③食用糖会导致胰岛素的过量释放,导致食欲旺盛。④过多食用糖,多余的能量会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⑤功能性低聚糖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特殊功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要理性看待“糖”。

结合材料三“我们摄入的糖(不管是来自主食,还是来自甜品)被消化分解为人体能够利用的葡萄糖后进入血液变为血糖,血糖通过血液循环为各大器官提供能量”可知,糖能够通过消化分解为人体提供能量。

结合材料而“糖对人体来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不论你已经吃下了多少食物,你的胃总能给甜食腾出更多的空间”“你对糖的耐受性也会随之增强,进而需要更多更频繁地吃甜食,才能再次感到同等水平的快乐”可知,吃糖可以让人感觉快乐。

结合材料而“食用糖会导致胰岛素的过量释放。当体内有过多的胰岛素时,下丘脑接收瘦素的过程就会受到干扰”“当大脑无法接收到瘦素时,就会得出身体正在挨饿的结论”可知,食用糖会导致胰岛素的过量释放,导致食欲旺盛。

结合材料三“多余的能量会暂时存储在肝脏(肝糖原)和肌肉(肌糖原),再多余就会转化为脂肪长期存储”可知,过多食用糖,多余的能量会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

结合材料一“功能性低聚糖是一种进入肠道内优先为肠道微生物所利用的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特殊功能糖类,一般不被消化吸收”可知,功能性低聚糖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特殊功能。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南国的梦

我在改建后的武庙里住了一个月光景,快乐地帮朋友料理一个学校的事情。在这个学校里我第一次见到那个后来被我们戏称为“耶稣”的友人。

他在这个学校教书,同时还在另一个校址在文庙的中学兼课。他喜欢和年轻的学生在一起,他常常和他们谈话四五个钟点不间断。他诚恳地对他们谈着世界大势和做人的态度。我和他见面的时间并不多。我们分别的时候,我记得他穿着蓝色西装上衣和白色翻领衬衫,服装相当整齐,他可以被称为漂亮的青年。

在上海“一·二八”战争结束以后,我和一个年轻的友人同路再作南国的旅行。到了古城,在这天黄昏的时候,我便到那个文庙里的中学去看“耶稣”。我在学校的办公室里遇见几个朋友,正和他们谈话时,忽然一个人在后面拍我的肩膀。我回过头看,迟疑了一下,我记不起这黑瘦的面貌,但是那双奕奕有神的眼睛不可能是别人的。

一定是他。我便伸出手去。我看他的微驼的背,一身肮脏的灰布学生服,一头蓬乱的头发和陷入的两颊。

“你看我做什么?你不认识我吗?”他坦然笑问道。

我也只好微笑。我不能对他说他瘦得多了,老得多了,他的健康坏了。

晚上我睡在他的房间里,他们为我安置了帆布床。煤油灯吹熄后,一屋子都是蚊虫声。他却睡得很好。我不能入睡。

我睁开眼睛,望着阴暗的空间,我想到今天听见人谈起的这个朋友的痔疮和虱子的事。两年前他穿着白色翻领衬衫的姿态在黑暗中出现了。这两年间,一个人的大量牺牲和工作成绩折磨着我。我拿自己的生活跟他相比。我最终不能忍受这样的寂寞,我要出去走走。我翻身站起来,无意间踏灭了蚊香,发出了声音,把睡在对面帆布床上的他惊醒了。

“你做什么?还没有睡?”他含糊地问道。

“我闷得很。”我烦躁地回答。

“你太空闲了。”他梦呓似的说了这一句,以后就没有声音了。我再说话也听不见他的回答。

的确比起他来我太空闲了,也许太舒服了罢。但是难道他就比我有着更多的责任?这是苦恼着我的问题。

他穿着更破烂的衣服。他花去不少的时间和学生们谈话。他热心地对着学生讲授数学的功课。我看见他用过度的工作摧残自己的身体,我看见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一点点工作成绩。我不能够责备他,我倒应该责备自己,我们的确太需要工作了。我自己不能代替他工作,别的空话便都没有用。这个学校里充满着殉道者的典型,但是他比别人表现得更完全。在他们的面前我显得太渺小了。在他们中间我做了几天的美丽的南国的梦。

一个多月以后我游历了广东乡村回来,路过鼓浪屿。我们三个人坐船到那个美丽的岛屿。这一次我们攀登了日光岩,在最高帆峰顶上眺望美丽的海。我们剥着花生,剥着荔枝,慢慢地吃着,慢慢地把荔枝皮和花生壳抛到下而海滩,L去。我们听着风声,听着海水击岸的轻微的声音。我们畅谈者南国的梦。我们愉快地笑着。我的眼前尽是明亮的阳光和明亮的绿树。在这个花与树、海水与阳光的土地上我们做了两小时的南国的梦。

分别后,我走了不少的地方,始终没有直接得到“耶稣”的信息。不过我从别处知道他在古城里忙碌地工作。他准备潜有一天用有组织的民众的力量来歼灭侵略者的铁骑。

现在鼓浪屿骚动起来了。铁骑踏进了花与树、海水与阳光的土地,那个培养着我的南国的梦的地方在敌人的蹂躏下发出了呻吟。

然而使我激动的是行动的时刻到了。鼓浪屿的骚动一定会引起更大的事变。铁骑深入闽南的事情是可以想到的。敌人也许不会了解,但是我史明白,倘使敌人果然深入肥沃的闽南的土地的话,那么在那里得到的一定不会是胜利,而是死亡。那时我的南国的梦中最“奇丽”的一景便会出现了。

我怀念着南国的梦中的友人,我为他们祝福。

(有删改)

文本二:

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楫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节选自巴金《小狗包弟》)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因蚊虫的声音无法入睡,而不得不出去走走时,惊醒了“耶稣”,于是与“耶稣”展开的对话引发了“我”对责任的困惑。

B.文章善用细节描写,如“耶稣”“在后面拍我的肩膀”,表现了“我”与“耶稣”关系亲密,“奕奕有神的眼睛”表现了“耶稣”积极进取。

C.“在他们的面前我显得太渺小了”一句表现“我”对殉道者朋友们的赞美,也表现了“我”对自己没有成为这样的人的自责

D.文章以“我”的所知所感为线索,从“我”的视角展现“耶稣”的形象,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使文章的叙事更有真实感和代入感。

【答案】A

【解析】““我”因蚊虫的声音无法入睡,不得不出去走走时”说法错误,“我”不得不出去走走,是因为“我”想到了“耶稣”两年间的大量牺牲和工作成绩,“我”用以对比自己的生活,感到愧疚。

8.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巴金“南国的梦”的理解。(6分)

【答案】①“南国的梦”指的是教育之梦,这个梦是由“耶稣”和他的朋友们共同演绎的,他们都是富有献身精神的教育理想主义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社会培养人才。(2分)

②“南国的梦”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梦,我们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一切美好,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2分)

③“南国的梦”指的是反抗侵略、保卫家园之梦。当侵略者踏进家乡,破坏我们的家园时,我们团结一致,奋起反抗,将侵略者全都歼灭。(2分)(其它答案扣住文本,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本一和文本二中的“我”的共同点,并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出的启发。(6分)

【答案】①两个文本中的“我”都能对自己进行反思,具有自我解剖的意识。(2分)

②文本一中“我”的生活安闲、舒适,而朋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生命为国育才,在对比中“我”感到自责,体现了“我”善于自我反思、解剖。(1分)

文本二中“我”为了保全自己,把包弟送上了解剖台,“感到羞耻”“不能原谅自己”等句子都展现出“我”对这种自私的行为感到愧疚,对自己进行了良心的谴责,大胆地剖析。(1分)(共同点答“真率”“善良”等,能结合文本给出分析,亦可酌情给分。)

③启发示例:身处逆境时,对灵魂与人生进行一些思索和拷问;有过恶行者,当遭受命运的惩罚时,对自己所为进行一些反省与诘问。这不仅表现为思想和情感境界的超越,也体现了自己对生命、社会生活认知的深度。(2分)(或答强烈的人道精神,深入的反思,不间断的探索,努力追求“人”的精神解放,努力创造更美好的世界。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材料一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已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

(节选自《荀子·君道》)

材料二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①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而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注]①馘(xù):脸。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秦之乱A虽成于二世B然使始皇知畏C此四人者D有以处之E而使不失职F秦之亡G不至H若此速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稷,代指国家。“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

B.胥,片刻。不胥时,即不待时。与《聊斋志异·促织》“里胥猾黠”的“胥”意思不同。

C.之徒,这些人,与《师说》“郯子之徒”中“之徒”意思相同,此意还有“之伦”“之属”。

D.布褐,粗布短衣,形容贫穷的生活方式。“解褐”特指贫苦的平民连粗布短衣也穿不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认为,君主是人民的源头,想要军力强大国家稳固,想要求得安逸快乐,必须回到人民上来。

B.苏轼认为,正因为六国君主残害百姓的程度远不如秦始皇和秦二世严重,所以百姓无人起来叛乱。

C.秦始皇认为,依靠法律可以天下大治,官吏只要遵守大秦律法即可加以任用,有才无才并不重要。

D.苏轼《六国论》中优秀人才被弃置山野加速了秦朝灭亡的观点,与苏洵阐发的六国破灭的缘由完全不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

(2)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

10.BDF【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朝的变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时,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畏惧这四种人,有安置他们的办法使他们不失去正常职业,那么秦朝的灭亡不至于这样快。

“秦之乱”为“成”的主语,中间不断开,后面的“然”表示转折,是新一句的开头,所以“二世”后面的B处要断开。

“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这一假设,有完整的主谓宾成分,应单独成句,后面的“有以”是另一句的开头,所以“四人者”后面的D处断开。

“有以处之而使不失职”,也是一个完整句,有独立的动宾结构,后面的“秦之亡”则是论证的结果,也要单独成句,所以“不失职”后面的F处要断开。

故选BDF。

11.D【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B.“胥”,片刻/小吏、差役。句意:不要等多久就会衰败死亡的/乡里的差役狡猾奸诈。

C.“之徒”,这些人。句意:从前就食于战国四公于和吕不韦的这些人/郯子这些人。

D.“‘解褐’特指贫苦的平民连粗布短衣也穿不起”错,“解褐”是脱下平民衣服,穿上官服,指入仕做官。

故选D。

12.B【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远不如”错误,因果关系也不恰当。据材料二,“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可知,六国君主残害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二世,然而当时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所有老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其职分。

13.(1)国家衰危、灭亡的情形全都在他这里积聚,却还想求得安逸快乐,这是狂妄无知的人。(2)吞并天下以后,他就认为客卿已无用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再信任人才。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危削”,国家衰危;“举”,全,都;“积此”,省略句,“积(于)此”;“狂生者”,狂妄无知的人。

(2)“既”,……之后;“并”,吞并;“以……为”,认为;“任”,信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主,就像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混浊,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混浊。所以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人如果不能够爱护人民、不能够使人民得利,而要求人民亲近爱戴自己,那是不可能办到的。人民不亲近、不爱戴,而要求人民为自己所用、为自己牺牲,那也是不可能办到的。人民不为自己所用、不为自己牺牲,而要求兵力强大、城防坚固,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兵力不强大、城防不坚固,而要求敌人不来侵犯,那是不可能办到的。敌人来了而要求自己的国家不危险削弱、不灭亡,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国家危险削弱以至灭亡的情况全都积聚在他这里了,却还想求得安逸快乐,这是狂妄无知的人。狂妄无知的人,不要等多久就会衰败死亡的。所以君主想要强大稳固安逸快乐,那就没有什么比得上回到人民上来。

材料二

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大多是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六国的君主,虐待他们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朴实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略微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统一天下以后,就认为宾客是没有用处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认为百姓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认为官吏不必有才华,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就够了。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掉了豪杰,对于百姓中优秀而又有特殊才干的人,将他们遣散还乡。从前就食于战国四公于和吕不韦的这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是面黄肌瘦的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呢?秦朝的变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在位之时,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畏惧这四种人,有安置他们的办法使他们不失去正常职业,那么秦朝的灭亡,还不至于这样快。把上百万头虎狼放到山林里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是要吃人的。世人认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相信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大酺

杜审言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日久属年丰。

[注]①大酺(pú):聚饮。封建帝王为表示欢庆,帝赐大酺,特许民间聚饮三日。后用以表示大规模庆贺。②毗陵:代指诗人当时任职的江阴县,江阴为晋陵郡所属,毗陵为晋陵古名。③震泽:太湖的古称。④袨服:盛服,艳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在造意选词、取象设色上气象博大,给读者以高华雄整的美感。

B.颔联叙述“士女欢娱”的景象,以音乐、华服渲染庆祝场面的热烈壮观。

C.颈联写出了隆冬时节梅花飘落,柳遇好风,喻民逢明君,暗寓皇恩浩荡。

D.这首诗别开生面,突出表现民间的欢娱,传达了诗人与民同乐的情绪。

【答案】:C

【解析】:“隆冬时节梅花飘落”错。颈联借景抒情。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皑皑“白雪”,阵阵冷香,青青柔条,丝丝暖意,形成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春,使万象更新,又给人以希望。柳遇好风,比喻民逢明君,暗寓了皇恩浩荡如春风。故选C。

15金圣叹评析此诗时说:“盖大酺为普天同乐盛典,须单写毗陵不得,然一时身在毗陵,又不可置毗陵反泛写他处。如此奢切之间,安排恰好。”请结合此评简要分析杜诗如何表现“普天同庆”。(6分)

.【答案】:①此评是说诗题为“大酺”,诗人不能单写小县毗陵,但诗人当时身在毗陵,又不能不写毗陵而泛写其它地方。②杜诗以“毗陵”开篇,又从震泽延伸至九州,构成一个恢宏辽阔的意境。③杜诗次句扩展至“万国”,由小及大,不止于毗陵,写男男女女饮酒作乐,体现了“普天同庆”的欢乐气氛。④颔联选择“伐鼓撞钟”的场面,并以“惊海上”的夸张,表现庆祝活动地域广泛,声势浩大。

【解析】:通观全诗,这首诗发端别致,起句七个字连举三个地名,毗陵、震泽、九州,而最后以一“通”字,把它们的关系明确固定下来,构成一个恢宏辽阔的意境。次句接以“士女欢娱万国同”,指男男女女饮酒作乐,欢度这普天同庆的日子。颔联具体叙述“士女欢娱”的景象。诗中只选择了“伐鼓撞钟”的场面,并以“惊海上”的夸张表现了庆祝活动声势的浩大。又以“新妆铉服”光彩“照江东”来渲染庆祝场面的热烈壮观。颈联“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写景兼抒情。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皑皑“白雪”,阵阵冷香,青青柔条,丝丝暖馨,形成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春,即使万象更新又给人以希望。柳遇好风,比喻民逢明君,暗寓皇恩浩荡如春风。尾联以赞颂和祈愿作结。“火德云官逢道泰”,是写武则天顺民意得大道,文武群臣时运亨通。“天长日久属年丰”,承上句意,为百姓祈福,但愿国家长存,年年岁岁五谷丰登。诗以民情开始,又以写民愿作结。首尾相应,自然浑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在《师说》中赞扬李蟠“能行古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登高临水常常诗兴大发,留下众多佳句,如《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诗词中常用叠词,或摹写声音或描绘形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拘于时;学于余

(2)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3)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③小荷才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穿过风的誓言,记忆的碎片掩映成一曲曲忧伤的歌,斑驳的过往,长满青苔的院墙,记忆里你的容颜未改,一直随春风荡漾。

我的虹溪,你仿佛是一位 ① 的画家,用一纸流觞,道尽你曾经风华一世、传奇一生的十八寨历史;我的虹溪,你宛如是一道 ② 的工艺,用几许精湛,写尽你曾经叱咤风云、精忠爱国的地下党辉煌。

我喜欢你的不争与清丽,喜欢你的沧桑和传奇,如果可以,我想一直依偎在你的怀抱里,享受你所有的温柔呢喃,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 )当你离开家乡久了,你每晚的 ③ ,彻夜不眠,都是因为,你想家了。思乡的情结藏在每个游子的内心深处,真切而隐隐作痛。

人是矛盾的,渴望被理解,但又渴望被看穿。在外的游子尝尽异乡的凄凉与无情,心底唯一眷恋的,却始终都是故乡的人和事。那些留有我们美好记忆的起点,像电视剧里的背景,总是掩映下我们的所有悲伤。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才华横溢、才艺卓绝 ②精妙绝伦、精美绝伦 ③辗转反侧、忧心忡忡

【解析】①处,从后文语境可知,要突出画家技艺高超,可填“才华横溢”“才艺卓绝”,不可填“妙手丹青”,“妙手丹青”不能修饰画家。②处,从后文语境可知,要突出工艺精湛,可填“精妙绝伦”“精美绝伦”。③处,从后文“彻夜不眠”可推知前文语义为每晚心事重,睡不着,可填“辗转反侧”或“忧心忡忡”。

18.下列句子中的“深沉”与文中加点的“深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铁镐掘着冻硬的土地,发出深沉的声响。

B.长大了我才明白,母亲的絮叨包含着对远行的我最深沉的挂念。

C.纵然是深沉的黑夜,也无法完全遮挡黎明的光亮。

D.大海水平如镜,像一位深沉的作家。

【答案】B

【解析】原文和B选项的“深沉”都是形容(感情)程度深;A 选项“深沉”意为声音低沉;C选项“深沉”意为(夜晚等)光色深;D选项“深沉”意为安静、内敛。

19.下列诗句中,最适合填入括号的一项是(3分)( )

A.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B.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D.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答案】D

【解析】综合上下文语境,填入括号内的诗句意思应为表思乡的诗句。D选项“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意为“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符合语境。A选项“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意为“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作者回到家乡,发现家乡变化惊人后抒发的物是人非的感慨,不符合语境。B选项“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意为“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诗人表明自己不会因外界环境影响改变自己高洁的品质,也表达了不能受到重用的悲愤,不符合语境。C选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意为“年少时离开家乡,迟暮之年才回来。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抒发久客伤老之情,不符合语境。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冬不穿白,夏不穿黑”,这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你知道它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 ① 。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 ② ?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只有被物体反射的光线,才能看到。某种物体具有什么样的颜色,在我们看来,它就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线,因此看起来就是白色的;而黑色的东西却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线,没有光线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了。太阳不仅给人们送来光明, ③ 。对于辐射热来说,黑色也是只吸收,不反射,而白色正好相反。

因此,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像白色、灰色、浅蓝、淡黄等,这些颜色能把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冬季穿黑色和深蓝色的衣服最好,它们能够大量地吸收光和辐射热,人自然就感到暖和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案】①在漆黑的夜里却都消失了

②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

③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

【解析】第一空,结合后面“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色”可知,这里应该是讲那些艳丽的颜色在黑夜就消失了,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在漆黑的夜里却都消失了”。第二空,前面讲“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结合后文“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以及“某种物体具有什么样的颜色,在我们看来,它就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可知该空应填“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

第三空,前面讲太阳给人们送来光明,而且有关联词“不仅”,此处需要用关联词“还”“而且”等;后面讲“辐射热”,此处主要讲太阳也带来了热辐射等,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每空2分,复合句意即可给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5分)

【答案】①原句列举“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等具体的颜色和物体,使表达更加具体可感。(2分)②原句使用多个短句,句式活泼灵动,节奏明快有力,改句没有这种表达效果。(3分)

【解析】原改句比较,可以从用词与句式角度分析。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两幅漫画及相关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新华社报道,当前我国机器人制造技术日趋成熟,在广东、山东等地已有不少人工岗位被机器人劳动力替代。记者了解到,当前“机器换人”所涉范围,已不局限于工业制造业,一些服务领域的人工岗位也开始被机器人劳动者悄然替代。

上面两幅漫画引发了你的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联系个人经历与社会生活,“真”思考、“真”表达,在语文课上做一个课前演讲。自拟标题、自定主题、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是一道漫画作文题,重在考查考生的批判意识和理性思维。本题旨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对自身发展进行理性思考。审题时,考生要全面理解两幅画面的内在关联,同时要思考体会两幅漫画标题中的批判意识。本题旨在引发青年学子对“向千篇-律说不”“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讨论,体现了高考核心素养的一体四翼。题目设置贴近社会生活,考生都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考生一定要树立文本意识,联想和思考都必须在漫画材料基础上展开,不能脱离材料随意发挥。

【立意】

(1) 唯善思者进,唯创新者强。

(2) 创新才是可持续竞争力。

(3) 教育应培养思想独立的人。

(4) 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

(5) 学习岂可一味模仿?

(6) 向千篇一律说不!

(7)机器可代替劳动,不可代替思考。

【范文】

创新不止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一个人取得成就,获得成功。

无论是哪个人,要想进步,必须创新。学习前人的知识就相当于自己把自己框住,使自己只能重复前人的知识。这样做,无论你再知识渊博,再有名气,也只是徒有虚名。要拒绝一味模仿,做史无前例的开拓者,吸取他人的教训,取其精华,敢于创新,突破自己。现在,让我们认识一下古今中外敢于创新的人吧!

齐白石本是个木匠,却靠着自学,成为画家,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他永不满足,追求卓越。为此,他闭门谢客,不断汲取历代名画家的长处,改正他们的短处,改变自己作品的风格。他一生中曾几次改变画风。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仍然马不停蹄,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为成熟,形成独特的流派与风格。

美国有一间生产牙膏的公司,产品优良,包装精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每年营业额蒸蒸日上。不过,业绩进入第十一年,第十二年及第十二年时,则停滞下来,每个月维持同样的数字。董事部对此三年业绩表现感到不满,便召开全国经理级高层会议,以商讨对策。会议中,有名年轻经理站起来,递给了总裁一张写有建议的纸。总裁接过那张纸后,阅毕,马上签了一张5万元支票给那年轻经理做奖金。那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现有的牙膏开口扩大1mm。总裁马上下令更换新的包装。试想,每天早上,每个消费者多用1mm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费量将多出多少倍呢?这个决定,使该公司第十四年的营业额增加了32%。由此看来,一个小小的创新,往往会引起意料不到的效果。

18世纪,一位奥地利医生在给一个患者看病时,尚未确诊,患者突然死去。经过解剖发现,其胸腔化脓并积满了脓水。医生看完后想:能否在解剖前诊断出胸腔是否积有脓水?积了多少?一天,在一个酒店里,他看到伙计们正在搬酒桶,只见他们敲敲这只桶,敲敲那只桶,边敲边用耳朵听。他忽然领悟到,伙计们是根据叩击酒桶发出的声音来判断桶内还有多少酒的,那么人体胸腔的脓水的多少是否也可利用叩击的方法来判断呢?他大胆的做了试验,结果获得了成功。这样,一种新的.诊断法——“叩诊法”从此诞生了。

由此可见,科学是不断发现的过程,真理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创新,是成功的唯一捷径。正如剧作家莎士比亚所说:“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一个人要想进步,就要创新。一个人要想成功,更要创新再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在成长之路上勇超他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