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119周年校庆之际, 复旦学者汇聚交流: 让科研与教学、社会服务齐头并进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与日俱增,这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物理学系教授陈焱以一句康德的名言拉开了报告的序幕。

2024年5月27日,复旦大学建校119周年。当天,第58届复旦大学校庆科学报告会举行。来自文社理工医科的五位复旦学者汇聚一堂,基于各自研究方向作了学术报告,并与听众进行了交流。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为五位教授颁发了纪念证书。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彭慧胜主持了报告会。

从物理学到量子多体物理,陈焱回顾了量子多体物理的学科发展过程,并介绍了该学科的前沿成果。“近40年来的研究中,人们发现,量子多体体系呈现新颖物性、研究工作具有基础性。与此同时,传统的多体理论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困难。”

在量子多体理论研究工作中,陈焱取得了若干有国际影响的成果,例如:创新了竞争序的多体理论,澄清了以往的实验争议;理论验证了手征自旋液体态的存在,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理论预言了新奇的三聚体超流态,等等。

在陈焱看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职责并不限于科研,而是要让科研与教学、社会服务齐头并进。

以“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为例,陈焱提出了他在教学中面临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基础课,二是科研训练如何融入本科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陈焱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让学生探索性地自主学习。他认为,要把课程学习的“知”和学生体验研究过程的“行”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在课程讲授中,要展示物理学的求真之魂、善用之道、及瑰丽之美;在管理工作中,则要以理论物理研究者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发现症结、破解疑难。

“量子多体物理的研究深邃优美,以科研的方法来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会开拓崭新的视野和境界。”陈焱说。

会上,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迟楠回顾了通信技术的历史:“从无线通信到光通信,历史跨越了百年。通信技术的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开创性贡献。”

迟楠表示,当前5G已成为各国的主流通信技术,而6G技术的研究与规划,也已悄然进入一个新阶段,未来3年是6G研究的关键窗口期。6G时代将形成沉浸式通信、超大规模连接、极高可靠低时延、人工智能与通信的深度融合、感知与通信的融合、泛在连接六大关键场景。

“可以说,6G是一个‘六边形战士’。”迟楠打比方说,这也意味着,6G将不仅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通信技术的全面革新,满足人类社会对超高速率、超低时延、超大数据密度以及智能互联的需求。

“有人的地方就有灯,有灯的地方就能组网。”迟楠带领课题组完成了W波段大容量光子毫米波通信海边30公里传输实验,证实了6G技术的可行性与潜力。这一超长距离、超高速的现场测试实验,创造了速率距离记录,并入选OFC2024PDP论文。

针对6G面临的无线频谱资源紧张问题,迟楠认为,新频谱通信将是提升容量的关键。“要进一步激活太赫兹和可见光频谱,构建6G光与无线的交叉融合;也有必要应用人工智能,实现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

未来,6G将构建包括高中低轨卫星网络在内的全球广域覆盖的“空天地海一体化”三维立体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变化。“我们正迈向一个更加智能、高速、泛在的通信新时代。”迟楠总结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