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买了“天价”服务就能报准志愿吗

“3小时进账2亿元”“17999元一张圆梦卡”……随着高考结束,志愿填报咨询服务生意异常火爆,“天价”服务费持续刷屏。

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家长们愿意掏钱付费咨询,盼的是孩子“一分不要浪费”。中国有数千所高校、数百种专业,各地录取办法不尽相同,各校录取分数线每年在变,各专业录取要求标准不一,尽管今天志愿填报的容错率已经大幅增加,但每个学校的招生人数毕竟有限,高分低录、滑档退档等情况客观上仍然存在。种种变量叠加,让志愿填报成了技术活儿,客观上促成了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咨询市场的存在。有统计显示,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市场规模约9.5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6倍多。面对这一“蓝海”,教培机构、互联网大厂、网红大V、创业团队纷纷下场,推高了“填志愿”的热度。

市场蛋糕迅速做大,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目前来看,整个志愿填报市场缺乏规范化、标准化治理,还处于野蛮生长阶段。从业者入行先卖吆喝,也导致咨询业务沾染了博取流量、制造焦虑的色彩。比如,有机构以“蹭概念”当卖点,大数据、AI、大模型看似“吸睛”,实则并没有多少含金量;比如,用饥饿营销“割韭菜”,限时供应、限量供应、提前预订等手段层出不穷;再如,为出圈语不惊人死不休,不断输出夸张偏颇的情绪化观点,以争议保持热度扩大影响力……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咨询服务的规范确实应该提上日程了。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志愿填报,是人生的重大选择,也是自我审视和人生规划的必过一关。信息对称、咨询摸底固然重要,但砸下万八千是不是真能买到万应灵方,也实在难说。过去几十年间,各种“热门专业”轮流坐庄,曾经的“热门”专业饱和趋冷者不在少数,哪有什么放之四海皆准的门道,更不存在学了就一劳永逸的通途。更何况,一些机构或父母那种不在乎“你觉得”,只要“我觉得”,特别是单纯以“五斗米”为考量,漠视孩子兴趣志向和自身判断的“拉郎配”,更可能导致错配。

生命自有其蓬勃之路,但哪条路都得踏踏实实、付出辛苦去走。眼下网络信息太杂,这个说“天坑专业”就业率低,那个吹风口行业“钱”途无量,各种声音一上头,很容易让人心思游移、纠结不休。但在个体人生的定向导航上,无论多贵的方子,都只能是参考。

短期看,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咨询的热度仍将继续走高。在监管发力、规范市场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大高校将招生信息、培养方案、转专业机制等重要信息充分披露,用科学到位、阳光公开、权威精准的招生信息破除信息壁垒,帮助考生正确对待志愿填报和招生录取,便于他们更加自主地规划和选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