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已经过去,但对于走出考场的人来说,这只是中场休息。
在你的孩子(或者你本人)面对报志愿这个十字路口之前,分数差、大学等级、行业前景、城市潜力……这些问题都会把人砸晕——干脆问一问AI?找张雪峰们付费咨询?找个报志愿平台排列分数线?
大学变得令人紧张。在报志愿之前,学生就开始筹备就业了。2015年,749万毕业生从校园涌入职场,当时就有“史上最难毕业季”的说法。这条增长曲线此后不断攀升——教育部统计,2024年高校毕业生高达1179万。
我们仍旧想为年轻人做点什么。2008年,我们为年轻人和大学生创办了《第一财经周刊》,并且从2009年起,连续16年观察和记录了16届毕业生,每年报道教育改革、职场新浪潮和大学生就业观。
我们将数据和报道重新编辑,组成5条建议,分享给各位。
#01你是用户大学是产品主流的“大学排行榜”,衡量指标和计算方法无外乎教学水平、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等。但我们认为,如果把大学看作一款产品,除了上述的“核心功能”,服务水平、品牌效应、配套设施也应该被纳入考量范围。填志愿换个说法就是选大学,而选大学就是选择你未来4年生活的地方。这个选择决定了未来你会过什么质量的生活(没人想住4年差劲的宿舍、吃4年差劲的食堂),接触到什么样的人,学到什么知识,4年以后去哪里,以及你会变成谁。2017年,《第一财经周刊》发布了一份极具创新性的中国大学排行榜。这份榜单引发了巨大争议。现在再看,数据也已经过时,但我们始终认为,排名里应该强调学生的存在感,而不是让科研或者论文KPI成为评价中国大学的唯一标准。
▲比起当年这份榜单,我们更推荐你读一读这篇文章:《当我们选择大学时在选什么?|CBNweekly》,这里面罗列了许多不同维度的标准,帮助你理解如何从用户思维来选大学
#02求稳或冒险不过是轮回
2010年,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去,毕业生们心目中的梦想公司纷纷裁员,不少从前挤破头进入外企的年轻人,日子并不如想象中好过。
根据《第一财经周刊》当年对分布于28个城市的80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来看,36.5%的毕业生在7月之后去国企报到,而选择去外企的只有15.4%。
到了2014年,以互联网“大厂”为首的民营企业崛起。呐喊着创新与变化的互联网行业用一个个传奇的创业故事和诱人的薪酬,不断刺激着职场新人的神经。他们相信:在互联网,一切皆有可能。2020年疫情以来,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厂”的光环逐渐消失,甚至出现了“字节和心脏只有一个能跳动”这样的流行语。疫情后,出现了很多新就业类型,如自由职业、慢就业,这是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困境的一些新现象。“求稳”成了毕业生求职时的普遍心态。比起过去几年大家挤破头想去互联网行业,2023届大学生似乎更务实,他们倾向于实体行业,比如零售或制造业。
▲在《网课一代的就业季》中,我们重点采访了2023届毕业生。这群年轻人试图通过“降维”——去规模更小的城市和企业,从而避开激烈竞争2016年,我们曾经采访过“Simon阿文”——现在他可能因为AI工具为人所知,但那时他是PPT设计圈的“大神”——他称自己为“斜杠青年”,意思是身兼多个职业身份。总体来说,年轻求职者的选择越来越多。上海交通大学就业中心主任钱静峰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更松弛,他们可以回到家乡附近的省会城市、新一线城市,体验与一线城市差别不大。2023年,00后求职者坚定选择了机会更多、经济更有活力的北上广深和新一线城市。
2024年新一线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已于5月发布换个角度想想:早在10年前,一切就已经预演过。不同时期,人们选择了看起来最靠谱的生存策略罢了。现在的流行,不过是历史轮回。#03自我觉醒进行时过去两三年间,职场新人们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职业和未来的期许。从非外企不可,到国企和事业单位,再到民营大公司和创业公司;从北上广深到二三线城市;从追求高薪、稳定到追求兴趣和自我价值——年轻人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在做选择时,他们会更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过去5年,人们更愿意选择有创造性和活力的工作,重视专业培训和发展。而在过去3年,人们更注重现实生活,对薪资福利、工作稳定性、生活与工作平衡的需求变得更强烈。
为了稳定和工作生活平衡,考编制是一个常见的出路。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高达291万,较去年同期新增41万人,创下历史新高。今年4月,河南削减了60%事业编制的新闻上了热搜,引发了大家的困惑和不安。在追求你心目中的“好工作”之前,不如去研究它。
中国的编制分为三种:行政编、参公行政编、事业编。事业编又分为财政全额拨款、财政差额拨款、自收自支。在政府精简改革后,不同编制未来的职业轨迹会有很大差异。本月新刊的职场专栏,我们会为大家详细解释这个机制。#04这些“赛道”很热闹
我们总结了4个热门的未来方向:第一是全球对AI人才需求的增长达612.5%。如果你拥有AIGC技能,在招聘时会更受HR关注。第二是出海人才,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领域的国际市场岗位需求迅速增长。国企、民企在出海方面增加了投入。第三,“智能制造”在2023届毕业生投递人数最多的赛道里同比增长303.12%,其次是AIGC和AI大模型。制造业和生产力整体升级,未来会带来很多机会。第四,随着中国进入迅速老龄化,养老服务业将会是一个足以容纳3亿人的巨型就业市场,例如陪诊师,陪伴老年人就医、上课。未来,跨学科的结合将特别重要,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跨学科方向是职场需要持续学习的方向。今年5月,清华大学将心理学系从社会科学学院调出来,成立了心理认知学院。因为校方相信,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全球市场的前沿技术。
▲2022年,斯坦福大学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学院,图为当年入学的第一批新生。关于大学本科教育近年的新变化,我们推荐你读这篇文章《除了高考,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大学教育本身》#05但是,合适比热门更重要过去16年,从迷茫到自我肯定,从被动到主动,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时越来越注重实现自我价值。
中国多数公司人当年被动填报志愿,导致转行成了“迟早的事”。许多公司人在工作两三年之后才发现兴趣、特长都和自己目前的工作不匹配。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从事符合兴趣的职业,转行是一个艰难却无法避免的选择。对于即将进入大学的新生,我们希望你能少走弯路。合适的职业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总结了两个认知维度: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
社会认知分为三个层级:社会发展阶段,判断行业潜力,详细考量工种特征。
自我认知也分为三个层级:能力匹配和擅长,兴趣所在,性格特点。现在有很多工具可以辅助大家判断。
自信点。曾经“一毕业就创业”会是个被疯狂批判的点子,但现在一些人嚷着“改变世界”也被认为很酷。你可以把自己当成自己的天使投资人。在大学可以转专业,而专业不会阻挠你尝试任何想做的事。爱好可以成为工作,年轻人可以改变大公司。祝你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