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我们受教育的目的, 是帮家乡摆脱贫困, 而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

“你总不能一辈子都呆在那个又穷又偏僻的山旮旯学校吧?在这样的村子里,你一不能补课,二不能拥有好的生源质量,你到底在图什么?你总不能一辈子都烂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吧?”有人问。在我年轻的时候,身边之人不止一次动员我离开这所山沟沟里的学校,前往前景更好的学校或单位。

这是一所家乡的学校,很穷,各种款式的让你头疼的家长都有。但我始终认为,我们受教育、就读师范学校当老师的目的,是为了帮家乡摆脱精神上的贫困,而不是自己摆脱贫困的家乡。所以,我坚守在山旮旯的“阵地”,一坚守就是19年。

有人说我思想顽固,有人说我这个人没有斗志,有人说我贪图安逸……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在这19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见证了这个村子19年来的巨大变化:因为乡村的孩子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出人头地的孩子越来越多。但让我失望的是,很多当年的孩子都纷纷逃离这个贫困的家乡,然后再带着他们的孩子去县城、市区的学校就读,从此很少回来过,也很少反哺当年这个把他们培养成合格人才的村子。

据我所知,我们学校今年一年级的学生人数所剩不多,幼儿园大班、中班和小班的学生数更是“精致”到了一定的程度。腰包鼓起来的人越来越多,“摆脱”山旮旯之人的数量也就拾级而上,村子里的学校式微,逐渐变得萧条。

“一个村子有能力的富豪越多,这个村子所在学校的生源数量就会越来越少,到最后这个村子所在的学校面临撤并的概率也就越来越大。”在和一名乡镇中心校的老师聊天的时候,对方的一席话让我陷入沉思。

“树高千尺不忘根”,但村子里更多的人在受到良好的教育之后,成为传说中的成功人士,早就把偏僻边远的老家忘得一干二净,“反哺”家乡的学子也有,但却是凤毛麟角的存在。于是,山旮旯贫穷依旧,乡村的教育反而陷入每况愈下的状态。

我常常在想,那些从山旮旯里走出来的已经出人头地的成功人士,如果能够花一些心思用在发展农村老家的经济上,比如在农村山旮旯地区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如果能够做到人人不出村就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那么应该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学生成为留守儿童,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孩子成为问题少年。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隔代教育存在的隐患,不少人选择性失明,但并不表示其不存在。

19年过去,我也从当年那个风华正茂的年轻教师转变为油腻中年教师,坚守农村的三尺讲台到退休也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老家所在的学校,这么多年却没有多大的变化:留不住优质的生源质量依旧,留不住优秀的师资力量如故,这种状态,何时才能改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