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内卷非中国特色, 英国的生化环材博士后们都去哪儿了?

内卷,或者说天坑专业极为严重的内卷,并非中国特有现象。

我之前做过一个统计,在英国,生物和化学专业的博士们获得高校教职的难度远大于工程类专业。

英国工程专业的新晋讲师平均拥有4年博士后经验,也就是说做过4年博士后之后,多数人就能找到大学讲师职位;化学专业博士在获得教职之前则平均有6年博士后经验;生物专业最难,大多数人都是在做了8年博士后之后才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个讲师职位,最长的甚至做了20年博士后。

英国的博士后制度建立时间远远早于中国,那么这些天坑专业的博士后们是怎样应对内卷问题的呢?

还是用实例说话,这次,我统计了在英国认识的生物和化学专业的25位博士后的情况,看看他们最后都去哪儿了?有多少人能够如愿以偿在大学里找到教职呢?

一.高校教职 - 36%

1. 大学讲师 – 16%

有4位博士后成为大学讲师。

A:英国人,化学博士,曼彻斯特大学毕业,毕业时有1篇第一作者文章,影响因子12;然后在和曼大排名相近的一所大学做博士后,不到4个月就收到了一所英国国内排名接近70的大学讲师offer。这所学校以教学为主,科研力量较弱。A本身性格比较外向,善于和人沟通,这可能也是她能很快找到教职的原因之一。

B:非洲留学生,生物博士,格拉斯哥大学毕业,之后留在原实验室做了10年博士后,后来和A去了同一所大学,任职讲师。入职时已发表8篇第一作者文章,总影响因子接近70。

C:英国人,生物博士,诺丁汉大学毕业,分别在两所大学共做了9年博士后,期间发表一作Nature一篇,之后入职英国国内排名20左右的大学。

D:西班牙留学生,化学博士,杜伦大学毕业,之后在西班牙、日本和英国做了三站博士后,共6年,然后入职英国国内排名40左右的大学,入职时发表6篇一作文章,总影响因子接近30。

这四位博士后虽然都成为了讲师,但是讲师和讲师也不一样。

C去的学校排名靠前,新讲师每学期只要讲两三节课,其余时间都用于科研,是最幸福的。当然门槛也高,发表文章质量不够也进不去。

A科研产出不高,就选择了教学为主的大学,每周都要讲两三节课,学校给科研提供的支持较少。但是,A本身就对教学更感兴趣,或者说这是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的最好选择。

至于B和D,作为留学生来讲,应聘大学教职最大的困难可能在于英语水平和对英国教育科研体系的了解不足,因此无论应聘哪类大学(教学还是科研类型),留学生们都需要付出比英国学生更多的努力,发更多的文章,才能增加自己求职时的砝码,提高成功率。

2. 独立PI – 8%

英国有很多基金用于资助尚未取得永久教职的博士们,通常提供三到五年的经费,获得经费的博士可以成为独立PI,做自己想做的研究。

对于这些独立PI,各个大学都有一些扶持政策,比如教学培训(但是教学时间很少,主要还是保证科研时间),以及资助到期后能优先获得学校讲师职位等等。

很多有志于科研的博士们都会尝试着申请这类项目。这些项目的竞争很激烈,资助率通常只有10-15%,一旦能够获得资助,等于证明了自己申请项目的能力;另外能有三到五年在大学里集中做科研也是很难得的机会,对处于事业起步期的博士们可以说是至关重要。

因为项目资助率不高,我认识的博士后里面只有两位成功获得资助。

E:英国人,生物博士,利物浦大学毕业,分别在英国和加拿大做了四站博士后,共7年,之后获得资助成为独立PI(学校英国国内排名前20)。

F:中国留学生,化学博士,谢菲尔德大学毕业,在英国做了5年共两站博士后,之后成为独立PI(学校英国国内排名前30)。

申请独立PI的博士们都会选择和排名较高或者科研实力更强的高校合作,这些高校也为申请者提供很多支持,比如对申请文件的意见反馈和模拟面试。

虽然竞争激烈,但是一旦成功,三到五年的几乎全职科研时间,使独立PI们比普通讲师们更容易积累研究成果。而且,竞争越激烈,胜出者的刀刃也越锋利,未来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3. 其它国家高校 – 12%

这一类主要是留学生,学成之后选择返回自己的祖国。

G:埃及留学生,化学博士,东安格里亚大学毕业,2年博士后之后返回埃及,在埃及国内排名前10的高校任助理教授。

H:中国留学生,化学博士,爱丁堡大学毕业,3年博士后经历,之后入职国内一所二本高校,任副教授。

I:中国留学生,化学博士,阿伯丁大学毕业,7年博士后经历,入职国内一所985高校,任副教授。

回国找教职的好处显而易见,生活环境舒适,有家人和朋友陪伴,采用母语的工作环境也更加便利。但是,国外毕业的博士们普遍缺少国内高校的人脉,如果能够尽量多参加国际会议,尽早地把自己展示给国内高校,想必求职过程会更顺利一些。

二. 工业界 – 16%

J:英国人,生物博士,阿伯丁大学毕业,5年博士后经历,现在在某美国生物科技公司德国分部从事技术支持工作。

K:英国人,化学博士,圣安德鲁斯大学毕业,4年博士后经历,目前在英国本土一家小型生物科技公司做研发工作。

L:波兰留学生,生物博士,爱丁堡大学毕业,8年博士后经历,今年刚刚返回华沙,在一家生物公司做数据分析工作。

M:英国人,生物博士,谢菲尔德大学毕业,3年博士后经历,现在的职位叫做“medical writer”,为生物技术产品撰写市场推广和技术相关的材料。

可以说,大多数留在学校做博士后的人还是对高校工作更感兴趣,否则早在博士毕业的时候就去工业界了。

根据国外学者对北美地区190名博士后的调查结果(The unhappy postdoc: a survey based study. F1000Research, 2018, 6: 1642),在博士刚刚毕业的时候,超过70%的博士后以进入学术界从事科研工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但是在几年博士后生涯之后,这个比例降低到了50%,越来越多的人把求职方向转向工业界或者其它非研发类工作。

这也符合我身边英国博士后们的情况:尽管做博士后的初衷是以成为讲师为目标,但是迫于现实压力,最终有接近五分之一的人及时止损,离开了高校,去工业界开辟了新的战场。

译自The unhappy postdoc: a survey based study. F1000Research, 2018, 6: 1642

三.博士后 (仍然在路上) - 48%

接近半数的博士后们仍然没有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或者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这十几位博士后里,最年轻的做了3年博士后,最资深的已经有20年博士后经验;有英国人,也有留学生;有的人也发表过不错的文章,只是依旧欠一个机会。

他们中间,有的人兼任实验室管理员。但是这类职位大多数仍然不是永久职位,只不过是某些课题组里面,老板经费比较多,所以希望能够较为长期地雇佣一个助手,帮助处理实验室的各种事务。

这类实验室管理员基本上还要承担一部分科研任务,工作职责中50%用于科研,另外50%用于实验室管理。

尽管仍然是合同制的职位,但是如果和老板合作愉快,并且课题组经费充足的话,还是有希望获得长期工作合同的。

上述例子均来自作者身边的博士后群体,虽然样本数量比较少,但是仍然具有一定代表性。

总的来说,很多对科研有兴趣的年轻人都困在博士后这个阶段,能够获得高校教职的不到40%,接近一半的人还在坚持,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但是也有不到20%的人转向工业界,另寻出路。

英国博士后们的就业方向和国内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两点:

英国工业界对博士有较大需求

总是有人说,为什么博士们都要往高校挤,为什么不去工业界?

但事实是,国内工业界对博士学历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大。

以生物技术公司为例,根据Biotechgate.com网站发布的英国生命科学市场趋势分析报告,2020年,英国共有1271家生物技术类公司,而根据chinesebiotech.com的数据,中国大陆共有1943家生物技术公司。

尽管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绝对数量比英国多,但是我们不得不考虑中国庞大的人口总量和博士群体。

论人口总数,中国是英国的二十倍还多;论博士数量,据2010年出版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2002年中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已经超过了英国。如今已经过去近20年了,我们每年毕业的博士只会更多。

这样算下来,英国工业界能接收16%的博士后们,但是,在中国工业界,这个比例不会超过10%,甚至更低。

在博士后的岗位上退休不是梦

首先,在英国,博士后是一份工作,没有年龄限制,可以做多个博士后,每次博士后的工作合同可长可短,和所属项目直接挂钩。

如果运气好,能一直找到博士后的职位,那么干到退休都没问题。尽管不稳定,但也不失为一种职业选择。

在英国和美国,基本上生化环材专业的博士们在获得永久教职之前都要做至少6年的博士后(平均数据),这也是学科特点决定的,博士们需要发表更好的文章来证明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

国内要求两年就要博士后出站,但是生化环材专业都需要做大量实验,需要长时间的投入才有可能积累比较好的结果发文章。试想一下,除去办入站手续和找工作,再除去帮老板跑腿和处理各种繁杂事务,真正用于科研的时间所剩无几,所以这两年的博士后合同对科研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太大帮助。

而继研究生扩招之后,国内博士后岗位规模也在扩大。短短两年的缓冲时间,前浪尚未找到出路,后浪已经汹涌扑来。

博士后之后的路,你想好了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