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

“举人”放现在相当于什么学历? 研究生能考上吗? 别被电视剧骗了

在古代阶级对立是十分严重的。一直以来,寒苦穷人家的人士是很难翻身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底层人士一种忿忿不平自己悲惨命运的一种壮言。但是科举制度的出现,却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给底层寒门人士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也就有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坚持;“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无奈;还有《登科后》里面“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得意;更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期盼。寒门子弟读书考科举能做官,也就有了“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勉励之语。

古代科举制度是分等级的,要从低等级到高等级,一步步考试才能晋升的。一开始是县试,这是第一级,叫童生。然后就是第二级府试,考中的人就是秀才,秀才在古代是很常见的,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一样,是有一定文化的象征。第三级院试,考中的就是举人,举人就已经不得了了,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一样。第四级就是乡试,是全国范围内的考试,通过后就是贡士。第五级会试,中者就是大家最为熟悉乐道的进士了。

而谁要是考中了进士,那么就已经是一名准官员了,是实打实已经改变了命运,可谓是做到了平步青云。随后还会对这些进士进行殿试,这个时候就是皇帝作为主考官了,此时也就是根据皇帝的喜好和满意程度来定名次,第一名叫做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这就是前三甲。

要说考科举的好处,那就是你级别越高,待遇也就是越不相同的。不过比较低的等级秀才,虽然也是功名,但是并没有带来什么实质的好处。只是在十里八乡有点名气,可以替乡亲们写写书信,教教学生,和平常百姓没什么两样。不过按照制度,秀才可以免除部分钱粮税和差赋徭役,这是一大优势,尽管这样,秀才还是和做官无缘,有着很大的距离的。

但是要是谁中了举人,那么这个含金量就是蛮高的了。所以就有了《儒林外史》里面讲得那个范进。贫困潦倒的范进考了二十几次仍旧是一个穷秀才,年纪已经很大了,可是他没有放弃,终于在60岁时候走狗屎运中举了。这可是晴天一声霹雳啊,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让范进有些不知所措,一时间兴奋过头,竟然激动地“疯了”。

突如其来的喜悦,让范进一时间精神错乱,这个时候还好他的岳父一巴掌把他打回了现实。可是这个时候大家对范进的态度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瞧不起范进的人这个时候都开始阿谀奉承起来,对范进都是奉承恭维,送钱又送物的。当然是因为此时范进的地位已经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此时不能授予官职,但是离做官也就一步之遥了。

因为举人就是属于官员的预备役,因此这个时候很多低级官员都对举人的态度是十分友好的了。举人虽然也是没有俸禄的,可是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很多百姓为了躲避赋税,就会把土地献给举人,举人可以荫庇他人免税免徭役,这也就形成了“投献”制度。

而且此时还会有攀附之人送钱财上门,举人就有了额外的收入。很多举人这个时候就会变成拥有土地的大财主。从一个穷书生一下子荣华富贵起来,虽然暂时做不了官,但是日子过得也是滋润了,保不齐以后还能高中进士更上一层楼。所以当时的读书人对举人这个称号怎么能不趋之若鹜呢?

做了举人又能有钱,又有了社会地位,还能有做官的机遇,是很多读书人追求的目标。有趣的是左宗棠虽然做官做到了军机大臣,封疆大吏,可是对自己举人的身份也是耿耿于怀,颇有微词的,觉得有失自己的身份。

1874年,左宗棠就任陕甘总督时候,就想回京参加会试。慈禧太后却笑他的要求有些丢人,随后赐了他一个“同进士出身”,了了左宗棠的心愿。后来左宗棠成了中兴名臣,1878年收复新疆,居功至伟,所以功名低并不代表自己能力低。

历史上还有个令人惊讶的事。唐朝的黄巢也是参加科举考试,凭借自己的能力,高中状元,可是唐僖宗却觉得黄巢长得太丑了,有失状元的身份,随后打发他回家了。黄巢自然是气不过,可是也是无处喊冤的,自己凭本事考的功名,怎么能因为长相而与做官失之交臂呢?

最后黄巢心灰意冷,写下了“马前但得三千卒,敢夺唐朝四百州”的豪言,然后发动起义,一举灭掉了唐朝。唐僖宗怎么也不会想到因为自己的偏见,看不起的人居然推翻了自己的王朝,真的是让人有些哭笑不得的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