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预警的通知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对比系统大数据做科学研究,然而在利用大数据系统做研究的同时,也可以发现其中错误的数据,例如2020年国际知名学术打假学者伊丽莎白博士,曝光了400多篇疑似相近的论文,而且大部分来自中国的各大医院,因此怀疑这些论文来自同一论文工厂。曾经中国学者很难发表SCI论文,在各类政策的加持下,中国目前成为每年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国家,因此政策开始有量变到质变,从鼓励发表SCI论文到严查学术道德,对于违法科研学术道德的学者进行严查,介于历史原因,大概率不会追查以前的论文造假,但是对于最近几年发表的SCI论文将开始严查,科技部和国家基金委已经对某些学者开出发单。正是在当今的大环境下,很多科研机构和部门,为了保护自身的学术声誉和科研人员,都采取了主动筛选去除风险较高SCI期刊,例如医学论文大户苏州大学在2021年3月31日,就发布了第一批预警的医学期刊名单,其中不乏一些曾经的老牌SCI期刊。
学术严打立竿见影
其实不仅是苏州大学,只要是国内拥有医学院校的高校,翻阅资料查询、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近期纷纷开出一些上“黑名单”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学术造假重灾区——生物医学。生物医学期刊之所以成为重灾区,主要是由于生物医学需要消耗的时间周期较长,而且科研设备和耗材都非常高,因此不会有人主动去验证重复相关实验,然而生物医学又非常的专业,可以通过大数据对比相关实验发现存在的数据错误和主动造假的痕迹。特别是那些明显心里没有底的科研学者,在学术严打期间,学术造假行为得不偿失,也许小小的一篇问题期刊论文就会葬送自己的科研前途,与其被别人指出来,主动撤稿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近日南京大学医学院的王坚就主动撤回了自己刚刚在一个月前发表的科研论文。
2月发表3月撤稿
2021年3月12日,影响因子5.31的SCI科技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撤回了南京大学邵加庆及泰康仙林鼓楼医院王坚发表的科研论文,从撤稿意见中显示,该篇论文由于发现论文中分析使用的数据存在严重的错误,属于作者主动要求撤稿,而该篇题为《Efficacy and safety of tripterygium glycosides for active moderate to severe Graves' ophthalmopathy a randomised, observer-masked, single-centre trial》的研究论文,在2021年2月刚刚见刊发表。虽然《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不在被预警的名单中,这份创办于1994年的SCI期刊,由于审稿平均1个月,投稿命中率:37.5% 的数据,受到国内医学科研工作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