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龙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狂醉。 骅骝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莱五云地。物经千载出尘埃, 从此便为天下瑞。——《及第谣》
从科举制诞生的那一天起,寒门子弟就有了出路,可以通过考试和世家子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在科举制没有创立前,我国的人才选拔机制,常年被地方士族垄断,稍微有价值一点的职位,对于寒门子弟来说,那是想都不要想的。所以在隋唐之前,我国还出现了大规模的假子文化,也就是寒门子弟认达官贵人为父亲,然后通过这条路一直往上走。而伴随着科举制的出现,这种文化也逐渐消亡。
一、洪武年间的科举
现如今实行的人才选拔机制是高考制,这与科举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考试的方式,让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在高考之中,有一个问题一直让很多学子非常困扰,为什么高考不统一全国试卷?想必某些省份的同学,对此非常有感触,有的省份四五百分就能上个不错的大学,但是有些省份,可能要六七百分才行。事实上不是不想统一试卷,而是很难做到,朱元璋就曾经统一过试卷,结果考试结果引发了很大的乱子。
洪武年间,明朝实行了科举,但此次的结果非常尴尬,此届一共录取了51名进士,但全部为南方籍考生,北方考生一个人都没有。这让人不得不愤怒,后来出现的事情也就理所应当了,北方考生联合起来鸣冤,他们强烈质疑本届科举的公正性。而北方籍的一些官员,对此也很愤怒,他们联合起来向朱元璋上书,要求彻查此次科举。
那时大家把矛头,对准了此次的主考刘三吾,因为他是一位南方人,所以大家就指责他在考试的时候偏袒南方人。那么问题就来了,此次的科举是否是公正的?我们先从刘三吾开始说起。他在明朝可是一位鼎鼎有名的人物,向来以公正著称,所以朱元璋才会让他成为主考官,所以在主考官方面,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后来包括朱元璋在内的很多有学之士,亲自查看了考生试卷,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此次的考试是公正的。
二、该现象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要知道在宋朝,南北方进士的数量还在伯仲之间。后来明朝也进行了调查,最终才找到了背后的原因。这还要从元末乱世开始说起。在那一个乱世,北方是主战场,各路起义军先是和元朝作战,而后内部又起了纷争,又互相打来打去。战争是最为损害民生的,那时的北方人民,每天想的都是如何逃命,哪还有心思读书。
而南方则不同,南方虽然也有战乱,但整体战争程度比北方要低很多,所以经济还能保持完整,人们也愿意去读书,文化水平自然是不错的。而除了这一点原因外,还有一点原因也非常重要,朱元璋创立了明朝,是一个南方王朝,那时又经历了元朝、南宋这一时期,这就使得很多北方学子不认同明朝,这样自然就会导致一些真正有学识的大儒,根本不愿意来参加明朝举办的科举。
三、朱元璋的解决办法
在种种原因之下,才会出现这一次尴尬的科举。这样的问题是极其严峻的,那时刘伯温就感慨:“难道大明就只有南方吗?”如果这一次处理也不好,势必会导致大规模的南北对立,要知道这是明朝初期,北方已经离开了中原王朝几百年。朱元璋对此高度重视,他将此次的所有考官,都定性为“蓝玉余党”,全部严肃处理,几十名考官只有两个人得以幸免。可怜主考官刘三吾,清正廉明了一辈子,到老还被发配西北。
这样的处理,也不能让北方学子满意,所以朱元璋又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北方学子组织起来,和南方学子分开,然后再进行一次考试,史称“北榜”。后来在朱元璋的办法之下,北方学子平息了愤怒,都老老实实地去参加科举北榜,之后落榜者回家,中榜者则进入朝廷为官。
结语
洪武年间的科举事件,充分暴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那时由于北方接连不断的战乱,教育资源不足,所以要给予相应的照顾。我们当今也是一样的,仍然大范围的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如果全国上下实行统一的试卷,势必会出问题。不过这样的问题,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国家这些年来,教育上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各地的教育资源也在逐渐的追平,只要持之以恒,这样的问题迟早会得到解决。
参考资料:
《及第谣》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