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2013-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 137页整理! (含解析)

1.(2019·新课标Ⅰ卷·T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 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

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 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 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 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

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 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 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 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 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 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 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 是人的精神。

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 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 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 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

一个人 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 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 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 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 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 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 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 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1.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 标准。

B.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 手段。

C.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 之相反。

D.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 幸福。

【解析】选 C。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 相反”说法与原文不符。第四段开头有:“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 许是更大的痛苦。

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 更强烈、更美好。

C.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 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D.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我们若仅从满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 解,就不会有幸福感。

【解析】选 B。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第四段中有“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 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约翰·穆 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 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B 项将两人的说法混为一谈了。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去寻求快乐和幸福。

B.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 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C.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康 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

D.人们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粹物质欲望的支配,丰富精 神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满足。

【解析】选 B。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依据文中第五段“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 义’”,B 项中“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的表述欠妥。

2.(2019·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大家来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大家说: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 欠,调理自己的心理才行。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 真进步。

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皆因人类有一种优越的力量,能改变外界,创造东西。要有此改变外界的能力, 必须本身不是机械的。人类优长之处,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这从何处见出呢?就是在于他能自 觉;而更进步的,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

我们对外面的东西,都知道调理他,譬如我们种植花草,或 养一个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他,就必须调理他。又如自己的寝室,须使其清洁整齐,这也是 一种调理。对外界我们尚需调理,对自己则忘记调理,是不应该的。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方面。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条理清 楚。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条 理来驾驭的。而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做不好;常常散懈, 则这人一毫用处也没有。在写文章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而来。文章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 苟且心理。

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会成样儿。 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 总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关系。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因其都 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的变化,改造环境。

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这就要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

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 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平气稳地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 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所以 我们的东西不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

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 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学还更差些。 这不是小事体,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选自梁漱溟《朝话》,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会心理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进步。

B. 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是因为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

C. 说话和写文章时,要想表达清楚明白,心思必须先有条理。

D. 调理自己的心情,使之平和有力,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解析】选 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干是要求“对本文主旨的概括”,因此,这 就要求选项的表述角度必须得是站在全文的角度,否则就是“答非所问”。A 项对应原文第一段,为“引论” 部分,提出全文的中心观点,是从全文的角度来谈的,正确;而其他三项只是针对某一段,是“分论”,不是站 在全文的角度,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因而错误。

2.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属于“调理心情”的一项是 ( )

A.备考要拟订周密的学习计划,拟订计划前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安定。

B. 教室黑板上方的墙壁上,张贴着“净”“静”“敬”“竞”四个大字。

C. 写文章不急于下笔,先上网专心浏览,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

D. 学习遇到困难时,冷静思考,多方请教,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解析】选 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C 项张冠李戴,根据文章第四段,“调理心情”是指做事要 避免“懈”和“乱”,其中“懈”是指“苟且心理”,“乱”则是指“心情不平”;而根据文章第三段,“调 理心思”则是指“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达到“条理清楚”。据此可知,C 项属于“调 理心思”的做法。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学会回头看自己,健全自己的心思心情,是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这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B.心思与心情是密切相关的,但两者有主次之分,要想调理心思,就得先调理自己的心情。

C.心情的暴乱与散懈,两者看似不同,但都能使我们陷于一种机械性,从而导致行事不顺。

D.调整心理,集中精力,心平气和,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解析】选 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 项无中生有,因为原文最后一段“这是 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中的“这”和“这不是小事体”中的“这”的指代是一样的,指的都是倒数第二段 结尾“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还更差些”等内容,强调的是写文章不能“随便苟且”之意,而 没有强调“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显然该项属无中生有。

A 项符合原文内容,根据是第一段中的“单是求 知识,没有用处……”“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等内容;

B 项符合原 文内容,根据是第三段中的“而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等内容;

C 项符合原文内容,根据是第四段中的“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其实一样的不行。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 无能力对付外面的变化,改造环境”等内容。

【知识拓展】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题常见的十类设题误区:

(1)夸大其词。即命题者随意夸大某一事物的功能、发展趋势等。

(2)以偏概全。即命题者故意把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

(3)曲解原意。即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4)混淆范围。即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范围、作用、程度,或者任意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等。

(5)弄错条件。主要表现为:一是条件不充分,二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且必要条件,三是条件与结果颠 倒。

(6)张冠李戴。即把与甲有关的说成与乙有关,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乙的特点

(7) 因果不明。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另一种情况是因果颠倒, 就是把原因说成结果,把结果说成原因。

(8)无中生有。即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

(9)偷换概念。即表述概念时,故意用一些相关或相近的概念加以置换。

(10) 弄错时态。即故意将已经发生的(或还未发生的)说成还未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