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703分高考状元李泰伯, 被海外11所名校拒收, 这真是教育的失败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十八世纪,出生音乐世家的贝多芬,中年时却因病导致听力下降,几近失聪。蹉跎岁月里,依靠着音乐贝多芬找回了自己,在比普通音乐家更难创作的基础上,写出《第七交响曲》、《战争交响曲》等世界名曲,成为音乐届不朽的传奇。

70年代,先天口齿不清的史泰龙,在闯荡好莱坞时被各大影视公司拒绝上千次。继而,他苦练语言、强健身体,在不断坚持下成为好莱坞一代巨星,成为电影历史上浓重的一笔。

90年代,经历几次创业失败的马云,在成立阿里巴巴时,更是被人误以为是传销公司,寻求合作路上四处碰壁。最终靠着对互联网的嗅觉,开创了中国新贸易模式,成为创业旅途上坚挺的里程碑。

20世纪的今天,也有一位命运多舛的学子,在求学路上屡屡受挫,贵为状元也被海外11所名校拒收,他便是2010年高考理科状元——李泰伯。

命运弄人,学业受阻

他是父母眼中的骄傲,是老师口中的人才,是世人心中的天之骄子。2010年,李泰伯以703分的优异成绩,成为当年北京市的理科状元。出人意料的是,包括普林斯顿、哈佛、麻省等在内的11所海外名校全部拒绝了他的留学申请。

晴天霹雳般的消息不胫而走,各大媒体大肆报道,让李泰伯沦为抵制应试教育人们口中高分低能的“书呆子”。网络舆论的洪流击打在他的身上,后知后觉的李泰伯被迫卷入这场漩涡中。

这真的是教育的失败吗?中国的应试教育真的如此不堪一击吗?

优秀少年,风光无限

李泰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家庭条件优渥的他,从小便兴趣广泛。喜爱画画、音乐,会弹钢琴,还曾为父亲做了一首手机铃声,看起书来更是废寝忘食、全神贯注。

高中时,成为班长,协助老师解决班上大小事务,热心为同学化解学习问题。认真负责的李泰伯也是学校志愿者负责人,带领同学们游走在各种义务活动的道路上。

随后,李泰伯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校学生会和年级学生会主席,学校大小事务也几乎由他负责。主张世界和平的李泰伯和老师一起开办了模拟联合国大会,并担任主席一职。

在各种社会活动上,大胆发表了许多自己的独特观点,成为学校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

总是面带笑容的“书呆子”,带着远大理想和抱负,行走在追寻人生真理的道路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他,也并没有因为忙碌的课外活动而疏于学业。

不仅如此,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沈献章更是对他给予“德、才、貌三者集于一身,是领袖级人才。”的高度评价。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重创后的李泰伯又将面临怎样的抉择呢?

受挫学子,坚守内心

高三婉拒北大保送名额,凭实力取得状元头衔,家人接受媒体采访,分享教育经验,如此自信换来的却是高考的“噩耗”。

平常人受到如此打击,或许已是万箭穿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但以这样的方式“一举成名”,李泰伯深感无奈。

难道是对学校申请时间晚了?SAT(美国的高考)分数不够?美式竞赛AMC-AIME(美国数学竞赛)还不够出类拔萃?书面申请写得过于全能?全奖要求太过苛刻?

冷静下来的他在微博上发表了“李泰伯:我为何被美国名校拒绝?”的文章,关于此次事件他进行了全面分析,用他的话表达:“答案无人知晓,只有美国人才知道!”。

追悔亦无任何意义,出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借着高考后的假期,他只身前往上海,游走在世博会的各大展厅,继续学习、开拓眼界。豁然开朗的“才子”,不再理睬关于“名校被拒”事件的任何评论。放下包袱,李泰伯即刻决定进入清华。

柳暗花明,大放异彩

往事已成事实,新的生活才是正解。进入清华,李泰伯没有止步于此,对名校的欲望仍然激励着他。他明白,唯有自强、唯有更努力,才是人生的出路,追寻真理的道路上本就不会一帆风顺。

现在所有的努力不是想要向谁证明什么,而是在突破自己内心的疑问“难道我真的不可以吗?”。

大一选择清华大学,大二进入香港大学,大三便圆梦美国麻省理工。如此快速的“进级”是李泰伯十几年学习征途下的新开始,也是解决他心中疑问的唯一方式。

多才多艺、活泼开朗、自强不息的李泰伯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学霸绝不是“书呆子”,更不会因为几次“障碍”就放弃曾经的理想!他们对学习充满好奇、对生活充满激情、对世界充满热情。

后来接受采访时,李泰伯曾被问及如何看待自己被11所名校所拒绝,他则坦然直言:“感谢拒绝。”

新的选择,新的开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017年,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李泰伯考入了世界排名第一的私人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医学和哲学双学位。

曾经那个少年,面对受挫的人生,毅然决然地选择继续“奋斗”,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圆梦,找到了人生的最终兴趣。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这真的是中国教育的失败吗?采用高考制度进行人才选拔,不单只有中国。日本、韩国、印度、肯尼亚、法国等都会通过考试来作为高等学府入学标准,不要把高考“恶魔化”,它只是古时的科考制度延续至今的选拔方式。

重点不在于考试,在于参与的人是否做好准备,“陪跑”的人是否心态平和。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决定命运的唯一方式。时代在进步,人类在发展,教育水准也在提高,但我们的抗压能力、承受能力、自愈能力却在降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