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部发布会专家现身详解: 研究显示, 牺牲睡眠换不来成绩提高

4月2日,在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上海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儿童睡眠障碍诊治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委会儿童睡眠学组组长江帆表示,其团队研究显示,对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来说,睡眠剥夺、生物节律紊乱不仅会引起短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业成绩下降等后果,长期来看更可能损害儿童脑功能,导致青少年抑郁、焦虑、注意力缺陷、行为冲动等情绪行为问题,显著增加肥胖等代谢性疾病风险,损害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

江帆还介绍,来自全球的数据显示,大约有25%的青少年儿童患有或者曾经患有睡眠问题,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学业压力与日俱增等,都会成为影响学生睡眠时间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也在会上提到,2020年1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有关研究机构对10省市开展了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监测。结果显示,小学生、初中生平均睡眠时长为分别为9.5小时和8.4小时,不同程度存在睡眠不足问题。

对此,江帆指出,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

江帆建议,广大中小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要充分提高对于睡眠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增进对不同年龄段所需睡眠时间的要求以及健康睡眠习惯的了解,设置符合中小学生生理特点的上课和作息时间,早上不过早要求到校,中午合理安排午休,课后合理控制作业总量,不让过多的学业任务挤占儿童的睡眠时间。

江帆说,《通知》中指出小学生每日睡眠应达10小时,初中生每日睡眠应达9小时,高中生每日睡眠应达8小时,这一要求与国际公认的睡眠推荐时长相符。

同时,江帆指出,从个体层面看每个孩子睡眠需求还是有略微差异,小学生每日睡眠时间需求范围在9-12小时,中学生在8-10小时。教师和家长可与孩子加强沟通,一起制订适合学生个体的作息时间计划安排,同时可以从孩子的精神状态、自我感受等方面了解是否睡足睡好,并根据实际对作息时间做出调整。

此外,江帆建议,家长应对儿童使用电子产品采取适当限制措施,同时也要以身作则,自觉维持良好作息,让儿童明确认识到睡眠的重要性,养成自主维持规律作息的良好习惯。

“现在不少家长对孩子学业存在焦虑,以提高学习成绩为名不惜让儿童熬夜完成作业或课外练习,剥夺了儿童的睡眠时间,实际上这反而会损害儿童第二天的执行功能,减少儿童学习兴趣,降低儿童学习效率,如此长期恶性循环,并不利于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业成绩的提高,同时也对儿童大脑与体格的发育造成了不良影响。”江帆说,研究显示,牺牲睡眠时间用于学习并不能换来学业成绩的提高,反而会造成执行功能等广泛损害,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学业表现。

江帆向全社会广泛呼吁,要把睡眠健康放在第一位,作业、游戏、校外培训都应为睡眠让路,为孩子身心健康让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