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为什么读过大学的人, 最后都变得很淡泊? 根本原因是什么?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个有趣又很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感觉身边的人,自从上了大学之后,就会变得没有小时候那么热情了,慢慢的越来越凉薄,学历越高的人好像越是人情淡泊。”

有很多人认为,自己在上大学之前,总是有很大的冲劲,对做什么都很有热情,小到考试的排名,哪怕是一两名的的差距也会造成心理的负担,心里就会很难受,并且会为下一次能够考的更好而更加努力。

但是,一旦上了大学,学业就显得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考试的排名也不再重要了,所以,不管面对什么样的考试,都没有以前那么重视了。总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我只修满学分,能够毕业就够了,所以那种力争上游的拼劲也就减弱了很多。

这种现象在当代年轻人群之中是非常常见的。

在上大学之前,我们所接触的人和事情都相对比较简单,更加单纯一些,除了学习以外,我们都不需要过多的考虑,生活的压力相对也比较简单,父母会负责我们全部的吃穿住行,生活大多都是学校——家,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

但是,我们上了大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思想也会变得更加成熟,随之想的事情也会变得更多。

大家也开始面临更多选择的机会,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离开了父母的身边,父母的限制变得少了,久而久之的,思想也就变得更加的复杂一些。

人们在刚刚变得自由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脱缰野马般的劲头,所以,在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人们就会尽力释放自己。

我们从父母的管教和高压的学习环境之中解脱出来,没有了高中那种高高的围墙,整个人仿佛变得自由了很多,仿佛知道踏入大学那一刻,才算是长大了。

这种自由的感觉会让人们一股脑地尝试所有以前没有尝试过的事情,例如:恋爱、逃课、喝酒、去蹦迪,彻夜狂欢等等。

这种不务正业的日子过得久了,自然就无法再回到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自然变得越来越不爱学习。从其他方面来看,这也属于“皮格马利翁效应”失去了作用。

那么,何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呢?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可以被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Robert Rosenthal Effete)”还可以称之为“期待效应”。

这种效应指的是人类基于对某些情境的直觉形成的期待和预言,然后便会对这一情景产生适应。

例如,在上学的时候,老师的夸奖和鼓励可以促使学生能够越来越接近老师所鼓励的方向,从而使学生变得越来越优秀。但是,在上了大学之后,老师与学生的联系沟通就会变得越来越少,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夸奖和鼓励也会变少,与之相关的期待也会相对的减少。

就算是考试没有得到理想的成绩,学生也不会因此而产生愧疚之情,于是,在大学生群体之中,就出现了“随便应付过关”、“只要不挂科就无所谓”的恶性循环。

所以,大学生对于学业的态度,大多数都只是敷衍了事而已。所以,才会让一些人误以为大学生都比较淡泊名利,不争不抢。这种“淡泊名利”表面上看起来是活出自我,实则是一种对自己的放纵和堕落。

像以上这种高中到大学的心理转变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会随着年纪和生活环境的转变而产生心态的变化,这是一种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规律,心理状态的变化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无法妄自评论这种规律的好坏。

就人类本体而言,“淡泊名利”的状态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加的轻松,使我们更容易获得生活中的各种快乐。但是,如果用广泛的观点来看的话,这种状态其实是不佳的。

大学生们现在对于“淡泊”的看法仅仅是不在意学习成绩和评优的名额而已,这种看法是狭隘的,不具有广泛性。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学习才应该是你们要做的第一要务,眼光要放得尽量长远一些,“淡泊”也要掌握好尺度,才能够不负国家的培养、父母的众望和自己的人生。

- The End -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