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29岁复旦林森浩, 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 却获百名校友为其求情?

2013年3月末,复旦学子林森浩将剧毒化学品注入宿舍饮水机。

2013年愚人节,室友黄洋饮用后中毒。

同年4月16日,黄洋病因不明,抢救无效死亡。

冰冷的日期背后,一起隐藏于复旦大学中的谋杀案渐渐被人们所知。林森浩,硕士研究生,2010级上海医学院学子。

林森浩在学术方面发表过8篇核心期刊级别的论著,第一作者还占到5篇之多。成绩名不虚传。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才子亲手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众生中的大多数都无法预料到逼迫自身生命的某个霎那,也许在清晨醒来,又或许在太阳迟迟不肯归家的一个暮午。总之,哪怕是此时,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谋杀,也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甚至是冷静思考过后的结果。

那些隐藏在人性中一碰就碎的关系,维系了很久的,挣扎在黑暗边缘的,或多或少都源于平日里夹杂掺半许久的不满和无法接受。

我们回到这盘完整的“影像”时,难免会发现故事的另一面,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三个不同性格,不同圈子的人合住在一个屋檐下面。

一个是老师学生眼中的老好人,助人为乐,才学博然,但苦于家境,疲于学业;一个是时常言语放荡,伤人不自知,对生活要求较高的独生子;还有一个是家庭条件很好,处事圆滑的局外人。

林森浩的家境并不优越,甚至可以说是窘迫,家里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林森浩在校期间也一直省吃俭用,每个月都会把钱省下来寄给父母,以保证他们的日常所需。

这样的家庭在当年林森浩被保送进复旦时,家人必定是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的。

相对的,林森浩的个人压力也非常人所能想象,青年人的敏感和从事医学领域的冷静使他心理的矛盾渐渐发酵。在父母拼尽全力之下,他不负众望,却又疲累不堪。

初入复旦,满心壮志,坚持在学业上出成绩的他同时担任着学生会副主席。他从小怀有仁慈之心,但又看多了那些医者无能为力的例子,他选择医学专业,希望“救民于水火”,更希望能在家人遇到困难时多一份保障。

可他内敛压抑,看着每天同处一室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黄洋,他不想参与其中,他明白自己还没能力追求什么,可他无法忍受其他人对他的奚落与嘲讽。

这无疑是对他多年辛勤奋斗的否定。毕竟众生皆苦,每个人的起点都不一样,私自评判他人的生活无疑会导致嫌隙的滋生。面对室友几次三番的评判和不顾他人感受的论调,他尽量避开,他本以为装作不在意就能熬过这段学生生涯。

可偏偏事与愿违,他想息事宁人,却总有人在不经意间把你伤得遍体鳞伤,那些细小的划痕不知道在哪次沐浴中泡发乃至溃烂,林森浩仿佛受够了灵魂被人折磨的感觉。

“虽然实验室的药物规定不能够私自带出去,但如果想带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林森浩的心里是存在愤怒和不满的。他嫉妒,敏感且容易多想,自卑,性格脆弱。

人无完人,他始终无法无视黄洋的调侃与嘲讽。就这样,他离深渊越来越近,深渊的引力无形中牵扯着他前进的脚步,而且每一次回头看,都是那么面目可憎。

能让人崩溃的从来不只是某一件事,而是所有不起眼的小事堆积起来,到达了那个临界点才猛然爆发的。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看起来柔软无力,可却致命诱人。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林森浩将N-二甲基亚硝胺投到宿舍饮水机的时候也许是慌张过的,他将那个黄色医疗废弃物袋子丢在电话亭旁的垃圾桶里时或许是有些迷茫与无助的。他一定知道他手里拿着的是致命的毒物。

这已经不是简单一句素质高低就能解决的问题。是关乎人性与心理教育的深刻问题。

我们无法控制情绪,情绪就会控制我们。人人都是双面人,但大多数人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没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利!

林森浩是一步一步看着黄洋不治身亡的。在这期间,他的反应近乎冷静!他得知舍友离世后,甚至内心还有一种报复成功的快感。在那个时刻,他已经丧失了基本的道德理念。

2014年2月,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他投毒致使黄洋中毒,即使在其就医期间,也故意隐瞒黄洋的病因,最终导致其中毒死亡。黄洋的父母痛失爱子,悲痛欲绝。

在得知昔日才子被判处死刑之后,100多名复旦学子联名上书,祈求法院重新判决,让他改过自新。

可这样做真的对吗?

显然,这份联名书太感性了。无论两人之间发生了怎样不为人知的事情,都无法成为林森浩故意杀人滔天罪行的合理解释。

公民人身权利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常识,也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底线。

林森浩的父亲为此事曾四处奔波,黄洋的父亲对此表示理解,可他也绝不会原谅林森浩谋害自己儿子的罪行。

2015年1月上旬,公诉方维持对林森浩的一审判决,证据确凿,定罪准确。

最终,林森浩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同年12月,被告人被依法执行死刑,终年29岁。29岁,正是一个成年人重要的人生阶段。可现在所有的一切化为虚有。

林森浩投毒案件到此结束了,但我们现阶段的教育问题却还是有很多缺口需要填补,像林森浩这样的高素质人才,本应有大好的前途,他们所学的知识本应服务于社会,却因为一念深渊,最终为自己的恶行付出了无比惨痛的代价。

现如今,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的水平,知识武装头脑给予人更多的是理论与理性的培养,素质教育浮于表面化,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浮出水面。

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关注人本身的,是理性与感性并重的。培养人,培养人才。为此,我们需要付出的努力还有很多,也期望今后的教育能够更多地顾及到人本身,多一些人文关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