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高考志愿填报: 要不要选择“冲一冲”大学? 有三类考生更适合报考

有人说“高考考得好,不如大学志愿报得好”,这句话从高考志愿填报的角度说是有一定道理的,要不然每年也不会有低分考生捡漏考上重点大学的故事了,高考志愿填报确实需要一定技巧。

并且高考平行志愿填报非常有趣,它遵守“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填报原则,并且每批次有且只能提档一次;填报的方式可分为“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三种形式,有的考生之所以能以低分捡漏考上211/985高校,就是填报了“冲一冲”院校,那么高考志愿填报中,要不要报考“冲一冲”大学志愿呢?高中老师:这三类考生或许更适合填报。

01

为什么有考生敢于填报“冲一冲”大学志愿呢?‍‍

2019年河南理科考生527分捡漏考上211高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9年陕西理科考生以一本线468分捡漏考上985高校中国农业大学,2020年河南理科考生611分省排名3万多名捡漏考上985高校中南大学,广西理科生522分捡漏考上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学等等,这些“捡漏”考生令人羡慕。

那么他们为什么能捡漏呢?其实他们就是敢于填报“冲一冲”大学志愿,那么他们为什么敢于填报“冲”的大学志愿呢?这不得不说一说高考志愿投档流程。

高考志愿投档是从高分到低分检索的一个过程,并且当投档某考生时遵循考生的填报大学志愿顺序,即是说检索考生的大学志愿,会先从考生报考的第一个大学志愿检索,依次进行第二个志愿、第三个志愿,但是若考生没被第一个大学志愿提档,则会进行第二个大学志愿检索,依次类推,若是考生被第一个大学志愿提档,则剩余大学志愿全部作废。

因此在填报大学志愿时,我们可以把前几个志愿全部填报成“冲一冲”大学志愿,保留两个“保”的大学志愿即可,即便没有被“冲”的大学志愿录取,我们也有保底的大学志愿,并不影响我们上大学,所以每年才会有考生幸运“捡漏”。

02

被‍‍“冲一冲”大学志愿录取的后果,我们要想到‍‍

每个考生都可以填报“冲一冲”大学志愿,我们也羡慕别的考生低分捡漏考上重点大学,可是我们要明白被“冲一冲”大学志愿录取的后果。

被“冲一冲”大学志愿录取,考生心里肯定会十分开心,毕竟有的考生刚过本科线就能上211/985高校,肯定高兴,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被“冲”的大学志愿录取了,我们的高考分数就是院校招生最低分,而以压线进入大学,可想而知我们报考的专业肯定面临着调剂的风险,甚至被调剂到冷门专业,这一点,考生要想到。

如果你重视大学不看重专业,那考生可尽情的报考“冲一冲”大学志愿,如果你特别看重专业,那老师真心不建议你报考“冲一冲”大学志愿。

03

有两类考生比较适合报考“冲一冲”大学‍‍

高考志愿报考,填报“冲一冲”的大学志愿是为了“冲”的大学而不太关注专业的好坏,所以它并不是适合所有的考生填报,不过有三类考生还是比较适合填报“冲一冲”大学。

第一类:非某某大学不上的考生

高中生都有自己的目标大学,有考生目标是211高校,有考生是重点大学,有考生是行业领域特色高校,有目标是好事,因为目标是前进的方向,更是学习的动力,可是想要实现大学目标,是需要看我们高考分数的。

有一些考生高考成绩不太理想,可却抱着非某某大学的心理,那考生就可以把某某大学填报成“冲”的大学志愿,万一被大学录取了,就实现了梦想,不被录取,反正考生也是打算复读,并不影响考生的心情,因此这一类考生适合填报“冲一冲”大学志愿。

第二类:喜欢冒险且稳重的考生

有一类考生坚信:“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信条,他们喜欢尝试、喜欢冒险可又非常稳重,于是他们一边重视大学的实力又一边看着专业的就业率,在高考志愿填报时这种“表现”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利用高考志愿录取流程,把前几个大学志愿全填报成自己想上的实力较强的大学,可是“冲”的大学志愿跟自己高考成绩有段距离,而自己又想上大学,于是会填报两到三个“保一保”的大学,若是被“冲一冲”大学录取了,那是我的幸运,如果不被录取,对我又没什么损失,反正我有保底大学,并不耽误上大学,所以这一类考生也适合填报“冲一冲”大学。

第三类:刚超本科线的考生

高考招生录取,并不是说过本科线的考生就能上本科院校,比如2020年河南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在38.4万人,而本科实际录取人数在35万人左右,会有34000人左右过了本科线而上不了本科大学,因此刚超本科线的考生更适合填报“冲一冲”的大学志愿。

其实刚超本科线的考生是比较“委屈”的,想上本科院校吧又基本上不了,选择专科院校吧又心有不甘,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填报“冲一冲”院校,毕竟每一年的院校招生分数是有波动的,有高有低,我们可以挑选历年招生分数比较低的本科院校报考,全部把高考志愿填报成“冲一冲”大学志愿,只要被其中一所大学录取,那我们就是赚到了,因此这类考生最适合填报“冲一冲”大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