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新高考模式下, 再不重视这“3门”学科, 将来可能没大学上!

众所周知,高考是决定人生命运的一场考试,学子的寒窗苦读,就是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考上好的大学,意味着人生未来,有更多选择机会和可能性。“寒门出贵子”曾是很多人探讨的热点话题,高考就是普通家庭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

因此每位学子都应该把握好高考机会。目前,全国都在推行素质教育,因此高考制度也迎来很大的变革。现在很多省份,已经实行3+1+2模式。

3指的是语数外三大主科,1代表首选科目,历史物理中选择一种,2是在地理、政治、化学、生物中选两科。作为高考学子,要重点注重这几门科目的学习。

新高考模式下,再不重视这“3门”学科,将来可能没大学上!

语文是基础,提升解题思路从小学到高中学习内容看,无法否认,语文是亘古不变的主科目,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高考教育的改革,语文更是占据重要的地位。教育部主编分析题目设置,他指出,高考语文命题重点考察,学生阅读量的多少和阅读速度。

如果考试中,学生语文基础薄弱,那么很容易无法,按时完成题目作答。据相关调查显示,每年大概有15%的考生,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语文试卷的答题。

清华附小窦老师也讲过,语文是基础,好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如果语文基础薄弱,思路就会受阻,即使付出再多努力,也可能效果不大。因此要重视语文的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学好其他科目。

物理、数学成绩高,助力考取好大学数学同语文一样,一直是小初高中的重点科目。纵观历年高考状元,数学成绩一般都在140分以上,甚至有的考生拿到满分。除了数学之外,首要选择科目是物理或历史,可见这两门科目重要性更高。

一些“双一流”大学专业要求中,首选物理的比重要高于历史,因此如果未来想要考取这些好大学,要认真学好物理。

考生面临高考焦虑症,家长如何做?

担心发挥失常,考生心理压力大

很多孩子有过考试发挥失常的经历,面对高考,会加重紧张心理,担心自己发挥失常,导致成绩落后。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家长不要慌张。模拟考试发挥失常,很大程度是因为考题设置过偏,过难。

高考是一次测试综合水平的考试,题目设置比较严谨认真,不会出现题目较偏,较难的情况。因此让孩子保持平常心,对待高考,不要给自己心理负担。

精神高度紧张,睡眠质量差

很多孩子面对大型考试,会不由自主产生紧张情绪。高考最后冲刺阶段,一直保持精神状态高度集中,每天都埋没在成山一样的卷子堆,晚睡早起,没有充足的睡眠,导致精神不振,身体不适。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逐渐调节生物钟,让孩子保持健康体魄,同时也要与孩子多交流,帮助孩子减轻负面情绪。

拖沓厌学,大脑运转效率低

距离高考日子越来越近,孩子很容易出现疲惫拖沓的精神状态,无法踏心学习。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类似症状,要及时提醒孩子好好休息。我们都知道劳逸结合,大脑也一样,高强度工作后,也需要时间进行休息。

如果给自己过多学习任务,大脑出于对自己的保护,会出现保护性抑制。这时候考生就需要休息来调节大脑运转了。

高考冲刺阶段,考生心态不稳定

很多家长面对高考比孩子还要紧张,越是临近考试时间,越是手忙脚乱。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都是在前期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的,如果孩子在这两方面,存在一些缺点,也不要纠正了。

这两方面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不会因为一两句话,就能在短时间内改正。作为家长最后只需要帮助孩子调整好心态就可以了。日常生活中,可以好好照顾孩子生活起居,同时也要注意多鼓励,尽量不批评,保持孩子稳定心态。

冲刺阶段学生需要注重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省份高考语文题目更加贴近生活实际,主要考察学生真实语言运营能力。因此在题型设置中,可能更加灵活,花样更加创新。

因此考生在最后阶段复习中,要切实锻炼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在真实情境中,增强语言文字模拟练习,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最后阶段,考生不应该再沉浸在题海战术之中。高考一年复习时间,已经积累了大量做题经验。最后冲刺阶段,要学会精练,要分析题目设置的特点,总结同类题型的答题思路等。同时也要注意归纳易错题型,保证第二次做到类似题目时,不会出现同样错误。

最后冲刺阶段,如果还是一味攻克,自己不能理解的题型,那么就是在浪费最后的宝贵时间。如果题目过于晦涩难懂,考生可以适当放弃一些题型,将精力投入在自己更有把握学会的题目上。在有限时间里,争取获得更多的进步。

结语:高考改革一直在如火如荼进行,不管考试改革如何翻天覆地,其根本是不会动摇的。依旧要重视主科的学习,如果未来想从事,理科相关研究工作,那么物理也不能忽视,提前做好打算,避免选专业时,由于不符合报名资格而无缘报考心仪学校。

最后阶段,考生只需要踏心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好心态,减少紧张情绪,乘风破浪就行了。

今日话题: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家长和考生准备好了吗?

一更教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