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两周就要高考了,是不是该残忍地提醒孩子们一下?
如果你是高三生家长,千万别这么做。
相反,你该做的倒是:空气这么好,世界辣么大,你是不是该出去看看啊,孩砸?
还记得《都挺好》中的场景吗?
苏大明二儿子和二媳妇闹离婚,大儿子让郭芙蓉饰演的……哦不,翠萍饰演的……哦不,姚晨饰演的苏明玉去劝,你看人家怎么劝?
(好演员就是好演员,好得只记得剧中人名字,忘了本名了)
二媳妇说,我知道你啥意思,你甭劝我。
姚晨说,我不是劝你们和好的,我是来劝你们离婚的(大意)。
结果怎么着?玩心机,二媳妇还是嫩了点,开始说丈夫其实也挺好,自己说话太刺激,丈夫才动手打人……
一句话,妥妥滴把二嫂搞定。
对付孩子,尤其是高考前的孩子,家长也需要点小心机。这个时候,你再问么催逼,只能让孩子感到“凄风冷雨”,不会有任何效果,不如劝他出门走走,散散心,放松一下。
差点忘了今天的主题。当然不是说这个。
前两天,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高三学霸为什么把目标从“考上清华”改成“超过3个人”?》,谈了谈学霸把目标“具体化”的事儿。
(还有3周高考:同学,是时候准备个“脑洞记录本”了!)
这两天又发现了一些新的证据,可以证明将目标具体化的好处。
更准确的说法,是将目标“视觉化”。
比如这位考入清华的学霸,在高考前的模拟考试中,她考了全市第8,但清华在全市只录取三四个人。要想考入清华,她至少要考到全市第4名。
从“第8”到“第4”,这种目标,可以叫“数字化目标”,非常枯燥,冷冰冰的,让人压力陡增。
是个人就知道,排到全市前几名的位次,每前进1个名次,都难比登天。
于是,在同学的启发下,她首先将“数字化”目标,转换成了“具体化”目标:
不就是再超过3个同学嘛,有什么难的?
目标具体化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茫然的焦虑”变成了“现实的焦虑”,焦虑依然在,但平静多了。
不止于此。从她的回忆文章中可以发现,她在内心对“具体化目标”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将其变成了“视觉化目标”。
她当时想:不就是超过3个同学嘛?他们难道不是一个鼻子两只眼?难道不吃饭、不睡觉?还不是和我一样,每天按时复习,同时注意学习方法,擅长思考……这些优点,我都有啊!如果他们有更好的优点,取长补短,不就行了?
在内心对竞争对手进行“视觉化想象”,不仅让目标更加清晰可见,而且有助于增强自信。
结果,成功。
奥运会高山滑雪冠军林赛·沃恩的做法,和这位学霸异曲同工,也是将目标“视觉化”:
“在滑雪之前我总会先想象一下滑雪的画面,当我站在出发点时,我已经在头脑里滑了100次了,想象着我每次怎么拐弯……一旦将路线视觉化,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所以我滑的路线都是正确的,我完全是按照我想要的方式滑完全程。”
滑雪并不需要和对手面对面“作战”,所以,他只需要考虑如何让自己更加完美即可;如果是短道速滑,和对手在场地内竞技,沃恩大概也会想象对手怎么做,并将过程视觉化——也就是多次在大脑中模拟可能出现的情况。
不仅考试、比赛,其他很多场景,也可以提前进行视觉化模拟,最典型的,比如应聘。
将过程进行了视觉化模拟之后,应聘者的情绪会更加放松,也会更自信。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栏作者,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先秦之治》《少年读史记故事·秦汉霸业》《少年读史记故事·列国春秋》《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