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豆瓣上有网友提问,如何解决未来读研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该不该找父母要?要多少比较好?
不同网友的观点莫衷一是,各自也都有各自的处境和道理。根据同时发起的调查结果,超过半数的研究生需要父母帮忙缴纳学费。
在生活费方面,59% 的家长会给研究生生活费,其中每月 1000-2000 最为普遍。
想要回答好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首先需要对研究生的收入来源和支出去向进行简单分析。
研究生的收入来源
1. 固定收入
相较于本科生,硕博研究生都可以获得国家发放的学业奖学金和定额按月发放的助学金。
学业奖学金可用于抵消开学时所交的学费(硕士 10000 元,博士 20000 元),但抵消后是否有盈余取决于学业奖学金的等级。
助学金硕士一年不低于 6000 元,博士一年不低于 10000 元,近年略有升高,部分高校博士可接近 20000 元 / 年。
2. 浮动收入
研究生的另一部分重要收入来源于导师和课题组,标准因人而异,范围 0 - 数千元不等。一项来自《中国研究生》的调查显示,对于有补贴的课题组而言,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越多、时间越长,收入也越高。
国家也设立了硕士 20000 元的、博士 30000 元的国家奖学金,但对科研、创新创业等要求较高。各大高校还会有一些企业(校友)奖学金,为学生们提供额外的奖励和补助。
3. 勤工副业
助研、助教、助管等学生工作岗位也是研究生奖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设立的勤工俭学岗可以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能力、获取收入的机会。
除了官方的职位之外,研究生还可以参与家教、写稿、以及其他专业相关副业。
4. 助学贷款和投资
每年都能续贷的生源地、校园地贷款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收入,可以用来抵消学费,缓解一时的财政压力,毕业当年及时还款即可享受无息待遇。
有理财意识的同学投资了股票基金等同样可以获得收益,最简单的余额宝和微信零钱通虽然收益率一跌再跌,但多少也是块肉。
看似门路这么多,真实的研究生收入情况又如何?
2015 年《中国研究生》杂志的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 240 位来自各专业的研究生,绝大部分月收入在 1999 元内。在某些专业中,500-999 元的月收入最为常见。
研究生支出去向
1. 吃喝用度
无论收入如何,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需要得到满足。2015 年的调查中研究生最大比例的支出便是吃喝,大家同样拥有较高的恩格尔系数。
2017 年一项对兰州财经大学 295 名研究生展开的调查显示,二年级月均生活费为 1200 元,但考虑到年份、通货膨胀和地区差异,如今大多研究生的生活费可能要高于此值。
2. 社交学习
读研阶段会有很多课外的社交活动和学术交流,也为研究生提供了结交朋友、扩展视野、增加体验的机会。除去能报销的车旅费,剩下的大多需要自己垫付。
谈恋爱也是研究生的一笔额外支出。为了完成学习的目标,有时还要购买教材、资料、软件等资源,这些为知识所做的投资大多出自研究生自己的口袋。
3. 技能爱好
人贵有一技之长,笔者的不少研究生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技能,仅仅花费时间还不够,摄影、绘画、编程等爱好还需要花钱添置设备,参加必要的培训和课程。摄影的镜头型号和女朋友的口红色号一样让人难以分清,价格也时常让人望洋兴叹。
研究生该不该要学费和生活费?
有观点认为,研究生的主要定位还是学生,做的是科研工作,理应以学业为重。不必一心想着赚钱,而且当前阶段赚钱的投入产出比不划算,不如等学成之后再去凭借着高的学识素养去获得一份合理且体面的收入。家长们也希望子女可以先专心学业,不用顾虑上学费用的问题。
也有网友表示自己已经老大不小,需要想办法减轻父母负担。成年人终究要走上社会,实现自给自足,读研期间提前练兵、积累经验不是坏事,实现财务独立也能带来自我满足。而且,兼职等其他获取收入的途径也可以帮助个人强化特长和技能。
笔者认为,这要视个人、家庭、专业、课题组情况而定。
读者万千,哈姆雷特亦然。在万事都讲究个体化和定制的今天,学杂费的解决也要视情况而定。条件有限的同学,可以积极地从多方面开源节流,减轻家庭负担。无后顾之忧的同学一心扑在学术和研究上、或体验精彩多元的生活也很合理。
此外,做出决定前还要看导师的脸色。
部分导师担心学生分心,不赞成研究生兼职赚钱。更有甚者规定做兼职一经发现直接开除出课题组。在导师要求钱和知识只能选一个的时候,大多研究生唯有服从。
这一现象背后,值得改进之处
当前阶段研究生的收入整体偏低是不争的事实,高校大多在大城市,收入水准和消费水平实在是不在一个档次。真心希望教育部分可以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提高研究生的整体补助水平。
有时间的同学尚且可以想办法兼职赚取学费、生活费,但有些研究生不仅没钱,更没时间。
以不少高校的医学专业型硕士为例,干的活和社会化规培生别无二致,挣的钱(≤1000 / 月)却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规培生待遇的 1/5。
部分基地医院在疫情后直接取消了硕博研究生的补助,让本就忙碌分身乏术的专硕们,只得向家长求助,以期缓解生活压力。
不知道学校层面可否进行干预或设定最低标准,总不能让学生在囊中羞涩、生活都成问题的时候还要对科研专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劳务费比例上限在规定中已经消失,但发放到学生手中的劳务费,又有多少提升?
除上述因素外,教育机构也可以增加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设立的数目和奖励范围,例如华南师大今年三月入学的、研究半导体的硕士即可获得额外的每月 1000 元的奖学金。
有教育工作者直言,研究生的奖学金应该降低数额扩大覆盖面,国奖一次 2-3 万确实很香,但极为有限的名额却让大多同学望洋兴叹。某双一流大学的某学院奖学金寥寥数种,其中几种还仅限某种专业。到头来一百多名专业型硕士竞争可怜巴巴的三个名额,着实让人无可奈何。
理财观念的教育缺失也是客观现实,学校很少提供关于求学期间收入支出安排的建议和咨询活动,不少研究生也没有建立健康的理财观,如果能有学校的参考和建议,研究生们也许可以更好地实现兼职和科研的平衡。
写在最后
有机会的话,研究生还是可以积极尝试一下勤工俭学,体验生活不易。研究生不一定要绝对财务独立,也不用攀比谁挣得更多谁过的更惬意,结合个人的专业特征、时间和实际情况,做出最合适的选择,相信父母可以理解,个人也能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