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是最高的学术称号,是终生的荣耀,它代表着国家的最高水平以及世界的先进水平的技术大牛和学术权威,在中国,院士一般指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的选拔需要提名,然后经过三轮左右的层层选拔才能成为院士。
对于当今社会来说,清华毕业、普通211毕业与二本毕业的学生是相差很大的,不是说学生素质能力就一定有个高低之分,而是社会,尤其是毕业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会根据你的毕业院校,一上来就将你们划分了档次,甚至很多企业根本非清北、双一流不招。
这虽然很现实也很残忍,但是其实公司并不是否认那些稍差一筹学校的学生里就没有人才,而是为了节约时间,节约成本,优中选优是最有效快捷的方式。
但是分别毕业于二本、清华和211的高福、施一公和饶毅却都能够被提名为院士,这究竟是因为他们后天的努力,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呢?
人物过往经历
首先施一公毫无疑问是一个“顶级学霸”,他在80年代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还因为表现极其优秀提前一年拿到了学士学位,而后前往美国深造,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
他的学历在一众院士中也是比较拿得出手的,甚至他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女徒弟颜宁,是清华大学的女神教授,但是说到另一个和他同年一起当选院士的高福,就不太一样了。
高福小时候家里不富裕,他一路坎坎坷坷勉强完成了学业,而且很争气的在70年代末考上一所省内的大学,当时的山西农业大学还是一所重点院校,但是到了现在,这所学校,既不属于985也不属于211,沦落为二本院校。
高福被大家熟知,基本都是因为他巨量的论文发表数量,他的500多篇论文被刊登在SCI上,这在学术圈都是极其罕见的,这也让他受到很多质疑,怀疑他只重视论文发表,而不重视教学,但不管怎样他都被认为是中国最能发表论文的院士。
最后是饶毅,他在16岁就考上了江西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是一所211院校,虽然不像清华那么厉害,但是在那个年代,16岁就考上211还是比绝大多数人都牛。
英雄不问出处
饶毅曾与施一公一起在2011年参加中科院院士的选拔,并且双双落榜,但施一公后又参与院士选拔,最终成功当选,而饶毅却再也不进行院士的角逐。
饶毅在江西医学院毕业后,没有选择就业,而是前往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读研。要知道在80年代,高中毕业就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学历了,在社会就业也十分吃香,更何况是本科生,那就更加抢手了,几乎都不需要自己找工作,好企业就自己找上门来。
但饶毅却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毅然决然的选择读研,而后继续赴美留学,就读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紧接着博士后在哈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待了3年多。
毕业后饶毅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任教,后辗转又去了美国西北大学任教。在美国积攒了丰厚的教学与科研经验后,于2007年返回中国,先后在北大与首都医科大学任教。
饶毅始终不追求做行政管理岗,他一生追求都在科研与教学上。
再说到高福,他更是二本院校毕业,出身寒门,家在山西的一个小村庄,但是由于父母不是农民身份,家里没有土地,所以在高福小时候,家里吃饭都是大问题。
但他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一点也不含糊,在高福的平辈里有两个博士,后辈更是出了六个博士,一家门,九博士被很多人所羡慕。
虽然高福院士始终饱受外界很多舆论质疑,但是他的优秀与励志程度还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科学院把他誉为“中国病原微生物与免疫领域的领军人物”。
而他的500多篇SCI论文也不能作为大众攻击他的理由,什么时候都不可能将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多,当做是一种错误看待,他的硬实力是受到国内科研界一致认可的,甚至在国际上也有非常多的成就。
性格迥异,相互欣赏
在2011年,施一公和饶毅都参加了中科院院士的评选,当时一起参加的还有舒红兵。由于施一公和饶毅的成就过于耀眼,大家都几乎默认舒红兵是来陪跑的,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最终只有舒红兵当选。
无论究竟是什么原因,但是都和当时学术界拉帮结派,人心浮躁的大环境脱不了干系。而两人却在落选后有完全不同的处事态度。
饶毅性格直率,事后多次发文抨击这种现象,甚至发博客称:永不参与院士评选。还向中科院下战书:十年后,看有多少院士在中国的科学工作能超过我。
起初,自小有些“清高”的施一公对饶毅的评价是“不务正业”,但通过不断的了解,最终被这个认真率直的老顽童所打动,他敬佩饶毅不在乎任何流言蜚语,坚持以这种强硬的姿态,拼尽自己的努力去保护中国科研领域的一方净土。
而施一公与饶毅的性格截然不同,但也同样令人尊重。他在落选后表示:“我回国的目标中,从没有当院士这一条。我觉得一个学者如果把当院士作为终极目标,未免太狭隘了。”
虽然在2013年施一公最终还是当选上院士,但他仍然坚持让大家继续喊他教授,始终保持一贯的低调作风。
施一公和饶毅虽然性格迥异,却是难得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小结:
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高福、施一公以及饶毅分别毕业与二本、清华和211,但是都曾提名过院士,甚至高福和施一公最终都当选了院士。
这虽然与当年的教育制度有关,毕竟当年教育资源匮乏,当时大学生含金量比现在高得多,但他们的成功更多的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得到。永远不要向命运低头,永远相信事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