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应试教育让学生创造激情日益下降, 没有改变, 就没有突破。

我们的学生考试分数高,创造力差是公认的事实,这是教育系统存在的严重问题。那么,我国教育影响和破坏开发创造力的原因是什么?从《创造学》的角度来看,影响破坏开发创造力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忽视发散思维教学,人们的思维固化影响创造力发挥。开发创造力常识告诉我们,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按照思维惯性,一般思维通常都是逻辑思维。也就是说,创新思维是在逻辑(集中)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创新思维的角度看问题,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第二阶段,是质变阶段。中间明显少了创新思维的第一阶段—发散思维训练,即:思维量变阶段。想像、联想、直觉、灵感、逆向思维、侧向思维……等是发散思维的主要方法。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推、归纳与演绎……等是集中思维的主要方法。没有发散思维的训练,哪有逻辑思维的基础?忽视发散思维教学(先教学生集中思维),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固化(生锈),形成思维定势,导致在以后的学习中,思考解决问题时思维打(发散)不开。集中思维缺乏把众多的信息引入逻辑序列之中,经过思维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的基础。

所以,创新思维是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理解并不准确。比较准确的理解是:创新思维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有发散思维,后有逻辑思维。科技老师在创新教育中,要重点照顾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因为发散思维训练是我们教育和教材中的“软肋”,是“薄弱环节”。然后才是集中思维,最后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应用。

第二个问题是忽视思维反应训练,即:学习效率训练,资质较高的学生天赋和兴趣、自我推动力发挥不出来,影响创造力发挥。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孔融随父亲京城访友、曹植七步成诗……等历史故事有一个共同点:思维反应快(用时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效果好)。说通俗一点,就是“3岁看大,7岁看老”是观察人的思维反应快慢,一个人从小思维反应快,长大以后有作为;一个人从小思维反应慢,长大以后能力有限。

说文雅一点,落实到工作上,就是观察办事效率;落实到学习上,就是观察学习效率。从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中的“大小”来看,知识是训练思维的器材,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才能产生相关的思维活动。没有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产生不了相关的思维活动,思维力的大小也就显现不出来。学校以“分数”计算“学校成绩”,前提是要求保持“学生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用去的时间相等”,如果“学生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用去的时间不相等”,“学生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也不相等,那么以“分数”计算的“学校成绩”缺乏真实性,不准确。

恢复高考实施的“学校成绩”,是照顾中等偏上的学生的,他们只要努力,就能把考卷上的答题答完;而资质较高的学生有富余的学习时间、学习天赋和兴趣、学习的自我推动力得不到发挥,被困在现有“学校成绩”计算方式里长期得不到解放。而选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和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招生录取的对象,准确地说应该照顾这批学生,而不是刻意照顾中等偏上的学生。训练思维反应不仅是产生灵感和急中生智的诱因,而且是思维敏捷、灵活的基础,也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不重视学习效率,即:思维反应训练,显现违背思维敏捷、灵活性训练,发展创新思维的基础。

第三个问题是急功近利,忽视努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影响创造力发挥。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分数”,是品格修养。开发创造力,科技教育、创新教育是一项要求耐得住寂寞,保持定力的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由于考试制度不顾“学生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用去的时间不相等”的事实,片面追求“学生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地方政府要“政绩”,所以导致“立德树人”留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动作。让无数非常聪明的人,由于缺乏自我推动力(品德修养)的推动,而湮没在发明创新的路上。

我国教育什么时候拿这三个问题开刀,开发创造力的效果就会逐渐显现。如果一天不拿这三个问题开刀,我们的学生创造力差的问题依然我行我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