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惠娟
医学教育,一头连着教育强国建设,一头连着健康中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医学教育质量,让广大医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完成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转变,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也关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从2010年起,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成为推动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更新教学理念、培养教学团队、落实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方案的有力抓手——
“1、2、3,吸!1、2、3,吸……”一间“产房”内,3名身着白大褂的“医护工作者”,正在为一名因31周早产而窒息的新生儿实施心肺复苏术。她们密切合作,迅速对新生儿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后,麻利地进行了气管插管、胸部按压等操作。在她们“黄金4分钟”的紧急救治下,这名“新生儿”有了呼吸……
这是发生在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比赛现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赛道总决赛上的一幕。
作为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举办的首次医学技能大赛,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备受医学教育者的关注。而对于广大医学生而言,大赛也成为他们毕业前的一次“集中大考”,通过大赛的层层历练,逐渐完成从一名“医学生”到“医生”“破茧成蝶”的蜕变。
中西并重、医护同行
“比赛时和在平时训练的时候,氛围还是不一样的。”一位参赛选手出场后表示,大赛特别考验一个人的应急反应能力。因为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题目和材料,需要迅速地找出来,并给出方案。“但无论考题形式怎么变,唯一不变的是扎实的业务技能和我们对患者负责到底的态度。”她说。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今年大赛的内容,从原来单一的临床医学专业扩展到临床、中医、预防、护理四个专业,也是对多年来护理教育成果的一次验收。
“将婴儿包裹好,注意保暖”“请问,您现在的感受如何?”……这是赛场上,多次出现在参赛选手们口中的话语。和谐的“医患关系”所折射的人文素养中,为医学生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上了温暖的底色。
据此次大赛护理学赛道副总裁判长姜小鹰介绍,此次护理专业的比赛也采用多站式考核,共分为6个站点,每个站点设单独案例,参赛选手需从1站点到6站点,共完成18项操作。在案例所模拟的临床情景中,护理评估、临床诊断护理操作,每一步操作,每一个动作无不体现护理的科学性、人文性与艺术性。“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希望让护理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岗位的胜任力,为健康中国战略作出贡献。”这是姜小鹰所期待的。
“我一直讲,护理专业是医院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护士是医疗展现上的‘前线哨兵’,因为护士和病人接触的时间比医生多,医生的很多治疗的方案、措施、一些处置的手段都由护士来落实,一个医院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在护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表示,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年轻的护士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为守护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这次大赛首设了护理专业的赛道,让医护人员同台竞技,展现了对护士这个职业的重视。
“中医、西医、护理、预防构成我国医学的主要体系,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技能提高了,并将所学技能带到岗位中,我们国家的医疗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可靠的人才保障。”张伯礼表示,中医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早参与、全程介入,在各个阶段都发挥了作用,成为“中国方案”的亮点。此次大赛将中西医在同一个赛场上竞技,将对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考题“设坑”,希望学生将“错误”都犯在校园里
比赛,有成功就有失败。对于参赛的医学生而言,经历大赛的考验,失败的经历带来的警示,或许更成为他们今后步入职场后的宝贵财富。
“有点紧张,这次独特的‘毕业大考’同时也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与差距。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会更加认真,不断提升完善自己。”走出赛场,一名参赛的选手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遗憾”与“收获”。
“如果因为左右没看清,导致手术做错了,后果将会很严重。这不单纯是医疗官司的问题了……”大赛同步直播的解说员张薇表示,比赛中,有选手因为过于紧张,而导致读题不准,而错误操作。“比如,有的案例本应该消毒右腿,结果考生操作的是左腿;有的案例是右臂骨折,考生没看清片子中的‘R’和‘L’而误为左手打石膏……”张薇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平时也带学生。她告诉记者,这些看似普通的“错误”,也是临床中最忌讳、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为此考官们特意在这些常见的细微处“设坑”,也想对医学生们走出校园后的特别警示。“与其让学生职后‘栽跟头’,不如让他们在校园里多‘摔几跤’。”张薇表示,相信在技能大赛以及平时的培训中,医学生们犯一次这样的错误,将会铭记一生。
“随着医学生身份的改变,他们经历了技能大赛后,责任感会提升,入职后也能迅速胜任这个角色。”张薇表示,大赛考题涵盖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救、眼耳鼻喉、护理、针推、方药、中医诊断等科目的临床技能操作和理论知识,学生必须读清楚题干,然后迅速判断处理方案,实施正确的技能实践,才能胜出。“在全科医生紧缺的情况下,这也是对医学生们掌握综合知识的一次检验。”张薇期待,经历大赛的历练,学生们在业务能力、心理素质、临床思维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提升,逐渐成长为百姓认可的大国良医。
以赛促学,从“医学生”成长为“医生”
一届届经历大赛淬炼的医学生们,对大赛都有着独特的感情和深刻的感悟,他们在大赛中茁壮成长,通过一次次的历练,完成了从“医学生”到“医生”的光荣蜕变。
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的“白衣战士”中,有不少都是经过大赛的历练而走向工作岗位的优秀医学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谭年娣就是其中之一。10年前,还是一名医学生的她参加了第二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并荣获了特等奖。带着这种光荣与使命,她的身份也从“医学生”,蜕变为一名真正的医生。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积极响应号召,参加了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用优异的表现诠释了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
第二届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张晶,如今也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她坦言,挽救的生命和对医学矢志不悔的热爱是自己送给临床技能竞赛最好的礼物。
“大赛这一课教会我,面对生命,要懂责任,讲人文,守真心;作为白衣护士,在呵护人类健康的事业上,要一直坚定前进。”这是2019年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技能邀请赛一等奖获得者陈霞的心声。
北京大学的徐智,也曾经担任大赛指导教师,对大赛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认为,大赛不单纯是考虑如何进行各种临床技能的操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成为多方面全面发展、各种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的应用型人才,在医学生人文关怀培训、临床实际问题模块化培养以及医医、医护、医患的沟通教育等方面,都必须进行深入研究。而在此过程中,作为教师的他们,也更加牢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努力成为医学教育的“大先生”。
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增设了冠军争夺赛。整个比赛模拟了战“疫”期间,驰援武汉的白衣战士“方舱病房”工作的场景。医学生们化身白衣战士,开展了模拟实战。图(1)为“医护人员”对标准化病人进行问诊。图(2)为参赛选手辨识中药。图(3)为“医护人员”和“患者”在“方舱病房”内一起做保健操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