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清朝“秀才”到底值不值钱? 难度不比高考低, 录取比例不足1%

士农工商的说法,充分证明古代对各类职业的阶级划分,不出意外走上仕途是最佳选择。古人读书参加科举的目标很单纯,为国效力,而如今马上就要来临的高考和科举考试一样,那么到底是古代的科举考试难,还是现在的高考更难呢?

说到科举考试,一般我们会先想到状元,榜眼以及探花,这是前三名。但事实上考生也是要一点往上考的,最初级的功名是秀才,然后可以进一步考举人、贡士、进士,这么考下来其实跟我们考初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也差不多。那么就以最简单的秀才为例,看下这个最初级的功名到底值不值钱,而这一点的验证我们不妨就从考秀才的难度评判。

想要考取秀才需要通过三个考试,首先是县试。家里条件的好的可以请老师自设学塾,教学质量当然更高一些,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读书可以去收费甚至免费的村塾里学习,老师大多是落魄没有考上功名的书生,教学质量自然是差些。不过起初的学习就像小学一样内容不难,都是《三字经》这样的课程先启蒙,随后学习四书五经,然后就可以学习作八股文了。初级阶段全凭记忆,到了作八股文阶段就算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

知识积累差不多就先去参加县试,考五场,每天从天亮考到天黑,及格就能参加下一场,这么淘汰下来最后能通过五场考试的人也没有多少了。通过了县试接着就是府试,也就是知府主持的考试,流程和县试基本一样,只是题目更加深一些。府试通过后就是最后一场院试。此考试每一年半举行一次,共考两场,内容包括作八股文,默写,试帖诗。这场考试由皇帝认命的学政主持,也是最为严格的一场考试。

具体情况大概跟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的画面一样,早起等候点名进场,坐定后不准乱动,大小便只能在桌下的瓦盆里解决,否则只要出去你的试卷就会被盖戳作废。一考就是一天,可想而知考场的气味不能好闻了。连续通过这三个考试后就正式成为秀才,可以进入官府办的县学或者是府学,每月也能领取一点钱粮。除此之外还能有些小特殊,比如免除徭役,见到知县可以不下跪等等。

但每三年国家还会对秀才进行一次抽查,就是为了考察他们此后还有没有在用功,虽难度不及前三场考试,但若通不过也可能面临被革去秀才功名的处罚。仅仅是一个秀才,有的是读书人一辈子都考不上。有史料记载,清朝时期秀才的录取率居然不足1%!当然这里面也有没钱考试的因素在,毕竟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允许一个成年人不赚钱一直考试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古代的科举制度不比高考简单,“秀才”也不是人人都能考上的。不过好在如今社会走仕途不是唯一的出路,所以也希望广大学子及家长能够平常心看待高考,尽力发挥到最好,不留遗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